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全面阐述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选取。通过分析SDOF系统和MDOF系统主要地震响应与已有的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方法,对已有的主要地震动强度指标在抗震分析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建议。(2)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在RC框架结构中的适用性。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为基础,分析了传统定侧力推覆分析和多模态推覆分析方法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准确性,为结构变形和累积滞回耗能的研究奠定基础。(3)结构屈服后刚度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了结构参数和地面运动参数对剪切型MDOF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讨论总结了提高结构屈服后刚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RC框架结构,提出框架结构应尽量形成整体型屈服机制。(4) 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机制的研究。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规范“强柱弱梁”设计方法,并针对我国规范设计方法所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强柱弱梁”设计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5) RC框架结构最大层间位移和构件变形预测。提出了具有整体型屈服机制的RC框架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预测简化方法,既避免了大量弹塑性时程分析,又可以近似考虑地震响应的离散性。(6) RC框架结构累积滞回耗能分布简化计算方法。统计分析了具有不同柱梁抗弯承载力比的RC框架结构累积滞回耗能分布规律,并针对符合损伤模式控制的RC框架结构,提出了累积滞回耗能分布简化计算方法。(7) RC框架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采用变形和累积滞回耗能双重指标,并结合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与现有梁、柱构件的含累积耗能指标的损伤模型,建议了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并通过算例说明了设计方法的应用。与时程分析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结构各抗震水准下的承载力、变形和累积滞回耗能性能明确,满足性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