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价格应当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而内在价值则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对于整个股票市场来说,宏观经济的走势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而这些信息将反馈到股票二级市场上。在我国,近20年的GDP年增长率超过7%,但股票市场却表现出“牛短熊长”,这与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说法大相径庭。为此,众多学者试图找到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股票上市首要环节的IPO逐渐受到关注,IPO与股票市场涨跌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题。那么IPO能决定股票市场的涨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从理论上讲,如果市场是相对有效的,新股定价严格基于内在价值,上市首日也不存在过高抑价,那么该支股票在日后的走势将完全由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而所有上市企业的经营情况既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又将信息反馈给股票市场,这时的股票市场将与国民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IPO也不会决定股票市场的涨跌。但在实际中,市场既缺乏有效性,投资者也不完全理性,这时的IPO极有可能对股票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本文将对IPO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该部分回顾了我国IPO历次暂停和重启期间股票市场的反应,并由此引出下文对二者相关性的讨论。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这一章首先介绍了IPO的三大异象,包括抑价、长期弱势和热销市场。其中IPO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远高于发行定价的情况,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情绪。IPO长期弱势是指新股普遍在上市后的3到5年内表现不佳,主流观点认为其原因在于投资者对新股的过度投机造成短时间内股票价格远远超过内在价值,而长期弱势则揭示了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过程。IPO热销市场意味着企业和承销商总是趁着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发行股票,这样既可以降低发行风险,又能够以最优的价格出售。接下来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IPO与股票市场相关性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理论均围绕在新股造成的“抽血”效应和股票市场扩容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上,得出的结论是IPO会引起股票市场的短期下跌。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本章从IPO的资金分流效应、股票供求均衡、投资者行为和新股长期走势的角度分析了新股发行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首先,新股发行对股票二级市场产生了资金分流效应,同时股票市场扩容增加了股票供给,使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因此从短期来看,IPO对股票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但随着未中签资金的陆续回补、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IPO有何种长期作用还无法下定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包括投资者对新股“打压”市场这一预期的反应以及目前一级市场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如何加剧了资金分流。最后,本章探讨了新股长期弱势对股票市场的危害。事实上,文献综述提到的新股三大异象和本文要研究的主题不无联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是由于投资者对新股的追捧加剧了资金分流,也造成了高抑价,而高抑价则是导致长期弱势的首要原因,如果大批企业股票的高抑价和长期弱势现象被证实,那么IPO在长期拖累股票市场也就成为了必然。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为检验IPO与股票二级市场的相关性,本文用上证指数收益率来衡量二级市场波动水平,同时以股权分置改革后的首次IPO重启为起点,选取2006年至2014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186家企业数据为样本,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和VAR模型验证理论部分提出的假设。本文据此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由IPO募集资金造成的场内资金分流对上证指数具有不利影响;新股的高抑价率将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进而影响到股票市场,并且这种影响在短期为负;如果大盘股存在长期弱势,那么该支股票极有可能在长期拖累指数。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依照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包括监管层对调控IPO节奏的把握;坚持市场化的股票定价机制;对投资者根据市场节奏理性投资的建议;进一步推行注册制改革以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并确立完备的退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