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躯体化(somatization),或“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指一种特殊的精神问题反应倾向,即当人们遭遇心理不适时,以躯体痛苦代替心理痛苦进行表达。躯体化现象具有显著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差异,而治疗者和研究者在实践中也经常遇到文化背景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作为一种病痛现象的“躯体化”有两个核心特征,第一是心理不适转化为躯体病痛,第二则是“医学无法解释症状”。从病痛体验的角度来说,躯体化的意义就是“医学无法找到合理生理病因,因此假定病因为心理因素的躯体症状”。但是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下,对于类似病痛的解释模式存在很多的差异和分歧,这就成为“躯体化”概念在临床实践中遭遇问题的原因之一。本论文主要关注不同文化的医学体系在躯体性痛苦体验的解释模式上的差异;并通过分析中西方医学的基本观念,从医学哲学的角度考察“躯体化”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源。躯体化文化差异的原因可能不只在于中国人的病痛体验和西方存在差异,而是“躯体化”概念所指称的解释模式本身就具有问题;而且这种问题不只来自中西方观念冲突造成的不适应性,也来自此概念和其所依赖的西方科学体系的矛盾。那么,从不同文化、时代的解释模式差异来分析躯体化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躯体化的文化问题的背景和根源,并为临床解决躯体化相关障碍和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论文首先分别分析了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和西方实验医学体系下,对原因不明的躯体病痛应该如何解释。传统中医在本土独特的身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的基础上,形成用来解释类似“躯体化”所指的一类病痛体验的疾病模式。这些模式在分类、诊断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实验医学解释模式的一系列共同特征。而在西方,对此类问题的认识随着实验医学的诞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理性和科学主义的机械二元身体观促成了精神病学的出现和心理问题的独立。正统意义上的医学关注具有可检测生物化学过程的躯体病变,而“医学不可解释症状”则被归于心理化的解释方式。在和神经生理解释模式的竞争中,心理源的“躯体化”解释模式占了上风,并延续至今成为解释“医学无法解释症状”的主流模式。精神病学界进一步将躯体化类型的障碍逐渐扩大为一种独立的精神诊断类别,在这个过程中却扩大了精神病学和普通医学的冲突。随后,论文分析了躯体化现象中西方的不同解释模式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首先,传统中医的观念和其它文化中的前科学观念具有共同点。传统中医和西方科学医学模式在解释躯体化现象上的差异有些是由于前科学解释模式和科学观念的普遍差异所导致的,而并不都是来自于中国和西方文化本身的不同。而中国目前由于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医疗观念和实践也逐渐被来自西方的科学模式同化。同时,“躯体化”概念在西方医学科学体系内部也具有矛盾性,它集中地反映出的精神病学与普通医学在生理和心理中间地带的竞争。躯体化的概念在本质上试图跨越身心二元的界线,但其所依据的“心理能量的转化”理论却缺乏科学的合法性。这就导致“躯体化”在科学意义上降低到传统文化下的各种本土综合征的层次,让其在文化上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躯体化”的概念同时与传统解释模式和普通医学的生理解释模式发生矛盾和竞争,也就导致它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遇到一定的问题。最后,论文根据身心医学、神经科学等的研究结论对“躯体化”解释模式的整合做出理论假设。目前,与躯体化现象有关的神经生理、认知水平的研究发现可能有助于生理和心理解释模式的整合。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来说,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治疗病痛。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究竟采用哪种解释模式,应该以其能否引导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做出判断。在实践中采用传统模式中的某些因素,或可在科学仍力有不逮的领域发挥一定的效果。究竟如何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更好的利用传统医学解释模式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论文认为应以临床实用性为依据,合理灵活地使用不同的解释模式去认识和处理“躯体化”类型的心身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