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吸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成果,运用全要素分解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及各城市产业用水的驱动机理,并提出了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概念,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产业用水增长质量评价,分析驱动机理的耦合作用。本文首先对全要素分解模型以及辽宁省产业用水现状进行阐述,然后运用全要素分解方法对辽宁省产业用水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构建用水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测度了1995-2007年辽宁省用水变化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用水强度效应,并对各种效应进行了时间分异分析;并测度了1995-2007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用水变化驱动力的三种效应,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聚类,进而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拉动了水资源利用量的增长,1995-2007年平均效应为13.86×10~8m~3/a;而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水资源利用量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年平均效应分别为-11.66×10~8m~3/a、-2.19×10~8m~3/a;②在1995-2007年间,经济增长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71.49%,用水强度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231.32%,产业结构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40.15%。经济增长与用水强度变化是辽宁省用水变化的决定因素;③经济增长效应的波动性最小,对水资源利用量变化趋势起到稳定作用,产业结构效应的波动性最大,对水资源利用量变化趋势起到冲击作用,而用水强度效应和混合效应的波动性居于二者之间,是改变水资源利用量变化趋势的动力因素;④各种效应的空间分异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与效应的发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运用投影寻踪模型计算了辽宁省各城市1995-2007年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综合评价各城市的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状况。最后利用基尼系数探讨了辽宁省各城市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差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符合辽宁省产业用水增长的实际情况。因此水资源利用量的“零增长”与“负增长”目标需要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实现,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最终需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解决。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辽宁省水资源利用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