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根据WHO数据统计,目前抑郁症是全球负担最重的十大疾病之一,其终身患病率约为6.87%,且抑郁症是高自杀风险疾病,抑郁症的自杀率约为4.0%-10.0%。给社会以及广大家庭造成了十分沉重的负担[1]。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其次是结合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尤其是无抽搐改良电休克治疗作为物理治疗的一种,在抑郁症的物理治疗手段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而言,具有起效时间更快、残留症状更少以及临床缓解率更高等特点;失眠既是抑郁症的发病前驱表现,也和抑郁症的预后密切相关,约40%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曾表现出睡眠相关的症状[2],伴有睡眠障碍的非MDD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患上MDD的风险比无睡眠障碍人群高出两倍,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往往表现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且伴有自杀风险也更高。因此寻找MDD伴发睡眠障碍的相关生物学标记及探索抑郁症与失眠障碍相关性对提高此类疾病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BDNF是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它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及修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因此探索人体内BDNF浓度及BDNF基因的甲基化调控机制与MDD伴睡眠障碍发病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浆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浓度,初步探索BDNF蛋白浓度在药物治疗及电休克治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两种不同抗抑郁治疗方法对BDNF蛋白改变的差异性。运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测定电休克治疗前后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DNF基因启动子I区CpG岛15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考察中国人中BDNF的甲基化修饰是否与抑郁症的患病风险相关并探讨其与抑郁症的关联性,分析其与自杀意念、抑郁症状的关联。同时对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 Scale,HAMD)、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评定,揭示外周血BDNF浓度及基因甲基化修饰在抑郁症伴睡眠症状患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用于预测何种治疗方式对于改善MDD的病情更加有效,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方法:(1)按照课题入组标准,选择2017年1月一2017年12月于康宁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40例作为病例组,病例组包括20例仅进行药物治疗组及20例药物联合电休克治疗组,正常对照组选择在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1例健康志愿者。(2)药物及电休克治疗前抽取病例组每名入组者外周静脉血5ml,离心机3000转/分离心10分钟,离心后上层血浆用于测量外周血BDNF浓度,下层血细胞成分用来提取基因组DNA,进行BDNF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检测。药物治疗组4周后以及电休克治疗6-8次后分别再次抽取外周血,重复上述操作,正常对照组入组后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处理方法同病例对照组。(3)抽外周血后同时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生活事件量表及脑诱发电位P300的评估。(4)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所有实验统计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形式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组用药前血浆BDNF浓度(40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BDNF浓度(41例)。药物治疗后血浆BDNF浓度(20例)高于药物治疗前血浆BDNF浓度(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抽搐电休克前后血浆BDNF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电休克治疗前BDNF启动子I区域平均甲基化率及CpG位点3、4、6、7、8、9、11、12、13、14平均甲基化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平均甲基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休克治疗前后病例组BDNF启动子I区域基因15个CpG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无抽搐电休克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无抽搐电休克组HAMD总分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因子分拆分,发现汉密尔顿各因子分中的体重及阻滞与外周血BDNF启动子I区域基因甲基化水平水平存在相关性;评估生活事件量表,未发现BDNF浓度与生活事件量表存在相关性。结论(1)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外周血血浆BDNF浓度可以作为其诊断标志物,且随着药物治疗,血浆BDNF浓度明显升高,药物能纠正BDNF浓度异常,提示BDNF浓度的变化可能参与疾病发生,且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估的标志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外周血BDNF浓度无明显差异,提示无抽搐电休克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发挥抗抑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提示电休克对BDNF浓度影响存在滞后效应。(2)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BDNF外显子I处的15个CpG位点中的第3、4、6、7、8、9、11、12、13、14位点呈现低甲基化水平状态,提示这些位点可能与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发病相关;电休克治疗不能纠正位点甲基化水平异常,可能不能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疗效评估。(3)BDNF启动子I区域15个CpG位点的平均甲基化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因子中的体重、阻滞因子分存在相关性,这对抑郁症症状学分型及精准性诊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