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治疗是“以言治病”的活动,治疗师和来访者通过言语互动来共同推动诊疗活动的有序开展。在言语互动的过程中,培养温暖、愉悦、可信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中,共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治疗中的共情是指治疗师从来访者的角度理解来访者的想法、经历和感受的情感行为。它是准确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是智力与情感的过程,不仅需要理解、认知另一个人的情绪与处境,还需要将这种理解和认知准确地传达给来访者。虽然共情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关注点在于较为宏观的共情的作用及技术层面,而对于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共情表达的具体实践方面鲜有研究。基于自然发生的心理治疗会话,本研究尝试对治疗师如何表达共情进行语言分析。本研究语料来自于治疗师与来访者言语互动的视屏录像,选取17次的心理治疗会话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人际和谐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言语互动中的共情现象进行话语语用分析,主要探究心理咨询中共情是如何在关系取向、以言行事域、话语域、参与域和非言语域中实现。就关系取向而言,本研究发现心理咨询中共情可以分为面子提升共情、面子威胁共情与面子忽略共情。在实现和谐取向过程中,治疗师使用上述三种方式来获取交往权,维护平等权,维持和提升素质和身份面子,实现事务和关系目标。尽管在本研究中发现了面子威胁行为的共情,但其未旦威胁反而维持和提升了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关系管理的以言行事域,治疗师采用十种不同的互动策略对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进行共情理解。治疗师使用这些和谐提升取向的互动策略凸显了对人际交往中平等权和交往权的尊敬。但本研究也发现咨询师有时会违反平等原则(自主一控制),例如,治疗师会采用提供困难解决方法的互动策略来表达共情。在心理治疗这种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场景中,这种违反平等权原则的互动策略是被允许的行为,是治疗师理解和接受来访者心理苦楚的表现。关于面子敏感性方面,治疗师的互动策略可以显著地提升来访者自身的身份面子。除了提升来访者的身份面子,治疗师自身的身份面子也可以得到提升,因为这些互动策略显示了治疗师积极的社会价值,例如:关爱、体贴、帮助。同时,由于这些互动策略显示了治疗师的帮扶角色,治疗师自己的“素质面子”也可以得到提升。治疗师的互动目标主要是关系性的,目的是建立、维持与增强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共情以四步回合语步模式在话语域中呈现。通过对治疗师回应来访者心理困惑序列组织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心理治疗共情序列组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治疗师主动诱导来访者诉说心理困惑或痛苦;来访者讲述细心理困惑或痛苦;治疗师的共情理解;来访者对治疗师共情的回应。此外,本研究也探索了这一序列组织结构的语言结构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共情的微观实现过程。共情以独特的方式在参与域与非语言域中呈现。关于参与域,通过分析共情的话轮分配系统,发现共情的话轮构建单位为:词;短语;小句;心理治疗中涉及到两种话轮分配方式:来访者选择治疗师;治疗师自我选择。同时我们也发现治疗师也可通过词汇替代来表达对来访者的痛苦经历的理解。此外,包括听话者在内的“我们”和他者为导向的“你”也是治疗师表达共情的重要语言资源。当来访者表达情感、描述痛苦情感经历或个人心理创伤时,触发语也被治疗师频繁用来表达共情。这类触发语的声音柔和、音量比较低,可以与来访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关于非语言域,治疗师使用点头、目触、身体向前倾斜、痛苦的面部表情、微笑等非语言资源表达共情。心理治疗本质上是一种策略性的言语互动行为。而共情是心理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因此,关注和剖析共情的微观构建过程是了解心理治疗活动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对心理治疗中共情行为细致地描写和深入周密的分析将对心理咨询的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