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云雾能见度的影响因子及其微物理过程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jiq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中的低能见度严重影响着海陆空交通运输,对雾能见度的准确预报是减少雾灾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改进雾能见度参数化方案尤为重要。本文利用黄山光明顶的云雾综合观测资料,对云雾能见度的影响因子以及相关的微物理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对已有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进行比较,验证了数浓度和含水量是雾能见度的重要影响因子。已有方案中的系数往往取作常数,但研究发现这些系数与微物理量本身紧密相关。通过建立拟合系数与数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新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实现了对已有方案的改善,并利用独立的数据测试了新方案的普适性。其次,从理论上推导了能见度与云雾微物理特征的理论关系式,发现除了数浓度和含水量,滴谱的谱宽也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子。借助观测资料与已有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对比,证实了加入谱宽后的拟合式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优越性;谱宽可用离散度或有效半径和体积平均半径的比值表示。此外,综合观测资料和伽马分布的理论,当消光效率因子假设为常数时与根据Mie散射理论计算得到时,计算的能见度相对偏差随着能见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与滴谱的第一档强度(第一档浓度除以总的浓度)正相关。最后,鉴于滴谱离散度对能见度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离散度和体积平均半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碰并是影响离散度的重要微物理过程。随着体积平均半径的增大,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之间的相关性从正变成负,这种变化主要与活化、凝结、蒸发和去活化有关,与以往研究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发现,碰并导致的正相关削弱了凝结和蒸发导致的负相关。当云雨自动转化阈值函数增大时,碰并增强,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之间的相关性由负转正,且正相关性逐渐增强。此外,滴谱的第一档强度越大(小),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之间呈正(负)相关。这对于增强对离散度影响因子的理论认识,和促进离散度和能见度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极端垂直运动对热带气旋强度和结构变化有重要作用。实际观测中发现,热带气旋内部伴有极端上升运动,但与之相联系的小尺度系统尚未可知。本文分析了边界层大涡技术下,三组不同水平分辨率(333 m、111 m和37 m)的WRF模拟结果,给出了热带气旋眼墙附近的极端垂直运动时空分布,并对相关小尺度精细结构进行了定性分类追踪。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组试验中,热带气旋眼墙垂直运动特征与观测一致,均近似满足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NOAA和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University of Delaware提供的逐月降水资料和地表气温资料以及CAM5.1数值模式,利用统计诊断,如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了春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1970-1995和1996-2018年春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对欧亚大陆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影响以及可
多年冻土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感热、潜热和蒸散等能量和物质交换,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特有的气候环境,其能量交换变化情况对多年冻土湿地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以多年冻土湿地为下垫面的能量通量和水汽交换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还没有对此生态系统陆面水热通量观测研究。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一块典型湿地开展两年生长季能量通量和蒸散观测,以揭示多年冻土湿
浅对流云在大气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浅对流宏微观物理量影响因子的理论认识仍然很不充分,尤其是与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的过程以及气溶胶的作用。本文利用大涡模式(WRF-LES)和分档微物理方案(SBM)对1995年SCMS95(Small Cumulus Microphysics Study 1995)观测项目中一次飞机观测的浅对流云系进行了模拟,并研究了浅对流宏微观物理量的影
大气边界层是大气热量、动量以及各种物质上下输送的重要通道,边界层中发生的强对流天气、污染物传输等过程均极大地影响人类生活,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大气边界层具有空间尺度小、时间变化快、对下垫面敏感的特点,目前数值模拟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资料同化是改进数值模拟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16年8月28日08时—9月2日08时在北京市宝联、朝阳和大兴三站同时进行观测实验的逐3 h加密探空资料,采用
城市高分辨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城市气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一种新的城市高分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本文基于LCZ分类体系,首先基于当前广泛使用的世界城市数据库及门户工具(World 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WUDAPT)方法制作了中国63个大城市及城市群的LCZ数据集。进一步的研究中,
本文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类型能见度仪的对比观测试验获取的能见度、相关气象要素、颗粒物质量浓度和粒径等观测数据,探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前向散射式和透射式能见度仪、激光雷达能见度仪之间的测量值误差和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前向散射式和透射式能见度仪在能见度环境模拟舱内纯水雾情况下测量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前向散射式比透射式能见度仪测量值偏大,两种能见度仪测量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随着能
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影响着天气演变、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感热通量是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是地表加热大气的主要途径。目前,涡度相关技术被广泛用于观测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感热交换,但该技术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数据后处理复杂,导致其观测站点有限、空间代表性不足,急需发展设备价格低廉、观测原理简单和计算算法准确的新的感热通量观测技术。通量-方差法基于方差相似性原理,仅需温度标准差和大气稳定度判
云在天气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的时空分布和微物理特征对全球辐射能量平衡等都有重要影响。随着气象卫星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使用卫星对地球大气进行观测已经成为研究地球大气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入轨运行使得国内外研究学者可以对地球的某一区域进行长时间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其中,云掩膜(云检测)产品作为卫星遥感基础,是下游定量应用中最基础的产品之一。本论文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卫星光谱成像仪
雾是一种具有垂直结构的天气现象,多数研究对雾微物理特征的认识仅局限于地面。2019年1月和2020年1月在寿县地区进行了两次雾微物理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本文结合系留边界层探测系统、气象梯度塔、自动气象站和涡动协方差通量观测系统等资料,分析了三次辐射雾过程地面和20 m高度的雾微物理特征,并讨论湍流、水汽通量等因子对雾微物理特征垂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次辐射雾过程前期均出现连续降水过程,近地面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