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外的理论界将自我效能感分为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和特殊性的自我效能感。其中,特殊性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被称之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大量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我国,边玉芳博士(2003)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进行的实证性的研究,并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随后我国大量研究探讨了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然而,关于初中生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却不为多见。此外,已有的研究以定量的方法为主,大多围绕着某一两个心理变量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目前尚缺乏一个框架性的、宏观性的、整合性的研究,将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构成成分、影响因素整合起来。因此,笔者提出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初中生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从宏观上建构出初中生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理论框架。本研究遵从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采用了心理学领域内的共识质化研究方法(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简称CQR)技术对20名个案的访谈录音进行数据分析,建构出了初中生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初中生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构成成分方面,本研究找到了7个构成因子,它们分别是:英语学习行为层面的信心(典型性因子;16/20个案量)、对自己天资的信心(典型性因子;11/20个案量)、对英语学习能力的信心(一般性因子;8/20个案量)、对英语成绩的信心(一般性因子;8/20个案量)、对英语学习方法的信心(一般性因子;7/20个案量)、对英语学习困难应对能力的信心(一般性因子;5/20个案量)、对英语学习意志力的信心(非常见性因子;4/20个案量)。第二,本研究还发现:学生的个人特质、人格特质、个人的重要经历,以及与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互动,都会影响到初中生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在学生的个人特质方面,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典型性因子;11/20个案量)、学生的性别(一般性因子;8/20个案量)、情绪状态(非常见性因子;3/20个案量)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英语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质方面,笔者找到了内向—外向(一般性因子;5/20个案量)、主动—被动(一般性因子;5/20个案量)、乐观—悲观(一般性因子;5/20个案量)、焦虑—放松(非常见性因子;3/20个案量)四个影响英语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在个人的重要经历中,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第一是学业成绩的成功与失败经历(典型性因子;5/20个案量);第二是在农村—城市—海外的生活经历(一般性因子;8/20个案量)。在人际互动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它人(如父母、老师、周围的同学等)的个人特质以及与其互动的过程也会影响到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方面,本研究找到了五个重要因素:父母的文化层次与职业类型(一般性因子;6/20个案量)、父母的教养方式(非常见性因子;3/20个案量)、老师的影响(典型性因子;12/20个案量)、它人的评价与反馈(一般性因子;9/20个案量)、知觉到的他人学习英语的难易程度(非常见性因子;3/20个案量)。根据所得因子成分,在实践上建议从七个方面着手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一、分析学生英语学习行为层面所缺乏的信心,有针对性的加以鼓励;二、鼓励学生对自己天资的自信,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三、培养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意志力的积极预期;四、提升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方法的自信;五、加强应激教育,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对学习困难的信心;六、提升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能力的自信;七、改变学生对自己英语成绩的主观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