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作为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土,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有着广泛的分布面积。对黄土盐晶胶结(碳酸钙为主)的研究更能从本质上了解黄土结构性。本文利用酸能迅速溶解碳酸钙等盐晶胶结这一特点,研究酸性环境下黄土的压缩特性并进行定量分析,这对研究黄土的结构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进行了原状黄土在水饱和以及硝酸饱和下的侧限压缩试验,定义每一级土体变形量与土样原高度(即环刀高度2cm)的比值为饱和变形系数,整理出不同溶液处理后原状黄土饱和变形系数随压力的变化曲线,发现:经过酸性溶液处理过的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再次变形的变形量明显小于经过水处理后的黄土,经过水处理后的黄土再次变形量明显小于原状黄土,可见蒸馏水处理后黄土的结构性得到初步的“改善”,而硝酸溶液处理后的黄土结构性得到大幅度“改善”,发生二次或多次湿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由此提出优于常规预浸水法的加酸预浸水法。然后考虑到生态环境影响,变更改良剂为乙酸溶液,乙酸溶液具有相同的规律及改良效果,并且乙酸溶液处理后的黄土PH值基本达到环保要求。原状黄土的饱和动强度试验则说明了酸性溶液具有提高黄土动强度的效果。为了验证压缩试验规律的准确性,对原状样、用水饱和样、用硝酸溶液饱和样在50kPa、200kPa以及800kPa竖向压力下的各类土样做了电镜扫描,先对微观图像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用Image-Pro Plus 6.0与MATLAB相结合对扫描图像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微观定性上来讲,加酸预浸水法具有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效果,这种处理效果明显强于常规预浸水法。从微观定量上来讲,在各级压力下均有的粒度分维特征为:浸入2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入0.3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水后黄土>原状黄土;强度大小为:浸入2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入0.3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水后黄土>原状黄土;湿陷性大小为:浸入2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入0.3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水后黄土<原状黄土。孔隙分析得出的湿陷性大小规律与粒度分析相同。定性及定量分析从微观原理的角度解释了常规预浸水法处理黄土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二次湿陷或多次湿陷的可能性被降低,但是加酸预浸水法处理后的黄土湿陷性降低的明显程度又要远远大于常规预浸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