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深水海底扇沉积的重要场所,陆坡微盆地有着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前人针对深水海底扇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逆冲相关微盆地内部层序地层及海底扇构型的研究方面仍然相对薄弱。本论文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应用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及井资料,分析逆冲微盆地的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机制,揭示微盆地内部的层序地层结构及空间演化规律,阐明微盆地内部的海底扇构型特征及控制因素。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陆坡逆冲过渡区可同时发育横向逆冲褶皱与纵向滑脱褶皱,两者共同限制了逆冲微盆地的空间分布。逆冲微盆地的演化过程受控于逆冲活动与泥底劈的耦合作用,总体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逆冲-泥底劈耦合阶段、泥底劈持续阶段及泥底劈削弱阶段。纵向滑脱褶皱的发育过程是控制逆冲微盆地时空演化的关键,早期差异逆冲活动产生的纵向剪切应力诱导了纵向滑脱褶皱的形成,后期在差异负载作用下底部泥核发生侧向侵入,导致纵向滑脱褶皱发生不对称的掀斜隆升。逆冲微盆地内部发育多种类型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其形成演化受到逆冲活动与沉积演化的共同影响。在逆冲活动阶段,随着沉积速率与构造生长速率的动态变化,微盆地三级层序内部主要发育汇聚型地层单元组合,并且随着微盆地A/S的变化,多个层序在垂向上可组合成进积型或退积型的汇聚地层充填样式;当逆冲活动趋于停止时,微盆地三级层序内部主要发育杂乱型地层单元组合,并且随着沉积充填的进行,多个层序在垂向上可组合成进积型的杂乱地层充填样式。逆冲微盆地内部不同级次的海底扇构型分布样式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微盆地A/S及构造活动性。在微盆地早期负向地貌单元内部主要发育连片状的朵叶分布样式,而在微盆地晚期平坦地貌单元内部主要发育条带状的水道分布样式。微盆地三级层序内部的构型组合样式可随微盆地A/S的减小,由朵叶-水道垂向组合逐渐演化为朵叶-水道侧向组合以及非限制性朵叶沉积。当逆冲活动速率大于水道沉积速率时,水道可发生明显转向并绕过构造高部位;反之,当逆冲活动速率小于水道沉积速率时,水道可以加积或下切的方式通过构造高部位,其中加积型水道弯曲度较大,侧向迁移作用明显,而下切型水道弯曲度较小,顺向迁移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