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chaoqi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其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对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就政府来说,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问题作为国家民心稳定、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要条件,并出台了一些列的相关政策,学者们也积极的献力献策,从而形成了高等院校农民素质理论研究、国家相关部门推广等不同的研究力量。但是就当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进行探讨,以求能更好的推进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进程。本文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当前社会的现状即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下提出研究农民文化素质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继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的大背景下,重点指出当前社会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和再培训程度低等问题,剖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最后,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农村农民发展的经验,综合我国国情针对农村教育系统存在缺陷、农民自身观念的狭隘、农村家庭对家庭教育的忽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完善等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公共职能、改变农民本身观念等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途径。
其他文献
笔者对民间法的研究主要源自西方法律社会学和法律人类学的启发。法律社会学和法律人类学突破了法律一元化的格局,为民间法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
通过在Delphi中使用Windows的钩子函数和对Delphi的消息处理机制的说明 ,使大家知道如何从各个方面截获消息 ,编写自己的消息处理程序。
现代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技能和学科专业素养整体水平上较高,如果能智慧地进行教育教学,就能将学生精力聚拢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感染其
期刊
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