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微信后来居上,成为拥有最大用户基础的智能终端软件。据2015《新媒体蓝皮书》的调查显示,截止2016年1月31日,微信已注册的用户为6.5个亿,这个数额中活跃用户人数为5.49亿,占整个用户数量的85.4%。在微信这个集社交通讯、人际交往与商业深度勾连的新型城邦中,人类与机器、自然与文化、精神与物质成为融合的共生体,影响到社会生活、日常秩序甚至价值体系,同时也造就了谣言生产和传播的新沃土。微信的信息传播特征、主体特征和传播交流结构都可能成为助推谣言生产和扩散的“机制”:首先,微信信息的非单一性线性传播周期、内容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微信信息传播特性丰富了谣言的传播形态,增强了谣言的扩散能力;其次,微信信息主体的“双向去中心化”特征模糊了传受者的界限,每个用户都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传受主体的个体差异导致认知的“非理性”,微信谣言信息容易形成从众、群体极化、首因等效应,推动了谣言扩散的速度;再次,微信信息“点”“线”“面”式的交流结构,让谣言信息在用户之间精准投递,通过认知和兴趣构建群体打通了传播路径,扩大了谣言的扩散范围。微信谣言的扩散可能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效应,包括不良舆论可能会造成个人情绪的积累,酿成怨恨;商业信息谣言可能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关于社会事件的夸大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群体性事件等等。如何应对微信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净化微信交流空间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微信谣言进行治理,首先,权威机构和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微信后台从技术上监管谣言的来源;其次,与传统媒体联手合作进行及时的科学普及和辟谣;最后,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伦理道德的建设和传播。良好的传播环境,健全的传播监管制度和公民媒介素养的建设等能够有效的净化微信交流空间,构建健康的、具有谣言抵抗能力的社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