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随着高考新政的颁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率先从上海市与浙江省开始。“选招”“选考”倒逼“选学”的局面出现,浙沪两地的普通高中学校开始全面推行走班制。然而,走班制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已引起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文化问题才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文化是课程发展的基本动因,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文化的再造。走班制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实质上是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的革新与再造。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是普通高中的课程文化建设问题。因此,从因应走班制发展的课程文化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探寻有效化解走班制实践的文化阻力,是问题解决的根本,对有效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二章分主题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综述。第一部分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首先,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确立了走班制的理论基础。从实施走班制的最原初目的——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出发进行思考,认为,马克思人学理论、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是走班制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实施走班制正是基于人的差异性存在,尊重差异、尊重天性、因材施教、满足人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多元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在深入、系统地分析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价值的基础上,阐明了走班制的意义与价值,即走班制是复归普通高中教育本质的关键举措,是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本体价值的根本。再次,从普通高中走班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探寻其虽历经曲折但仍充满勃勃生机的奥秘。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首先,在马克思文化理论的关照下阐述了课程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并确立了课程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课程文化是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了培养人并促进人的发展由课程主体对文化进行选择、阐释、传递、批判、反思、创新、创造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与其他文化现象相比,课程文化的确拥有自己的品性与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性、建构性、教育学性、社会制约性。课程文化可以划分为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对于课程文化系统而言,四要素既是有机联系、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指它们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加以考察、组织、加工,也是指它们可以独立地对课程文化的整体发展产生作用,可以通过对某一个要素施加影响而引起课程文化其他要素或整体的变化。其次,阐明了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生成路径。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主体在理论研究或实践操作过程中所一贯秉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观念、价值态度及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在于决定、支配课程文化主体的价值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文化建设应坚持民主性、人本性、选择性、自觉性、创新性的价值取向和三种生成路径,即不忘本来,寻根课程文化传统;吸收外来,增进国际课程文化理解;面向未来,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文化。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课程文化与走班制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课程文化之于走班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确立了因应走班发展的课程文化问题研究的内在理据。第四部分包含第五章和第六章。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课程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深度审视和剖析了个案高中——H中学走班制实践中课程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构建个案高中因应走班制发展的课程文化问题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