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电导率测定的方法,重点研究了水泥悬浮液(W/C=500)电导率连续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并探查了影响水泥悬浮液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理。本研究制备的水泥悬浮液温度为25℃,电导率测定周期仅为8min,电导率实验数据由计算机连续采集。本研究中选取含不同混合材种类和掺量的水泥,研究非水溶性混合材掺量对悬浮液电导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测定周期内的绝大多数时间点上,电导率与水泥熟料含量符合二次项数学模型,根据这个关系提出了测定水泥中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的方法。具体测定方法为:一是制备一系列已知混合材含量的水泥样品,并对其测定悬浮液电导率曲线。二是选取Tmax点(熟料含量与电导率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时间点)对应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熟料含量的回归方程。三是测定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电导率变化的曲线,用Tmax时间点上的电导率值带入回归方程,解出待测样品的熟料含量,则样品中的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Y=100—熟料(含石膏)(%)。本研究还开展了预水化程度、比表面积、熟料矿物组成等因素对水泥悬浮液电导率影响的实验,并且还研究了水泥悬浮液滤液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和变化的特点。其实验结果表明:预水化程度小于15%时,随预水化程度的上升,电导率下降幅度较小;预水化程度超过15%时,电导率下降幅度变大;预水化程度大于40%时,不同混合材含量试样的悬浮液电导率的差别逐渐减小。不同种类熟料的比表面积-电导率关系都可用线性模型描述,但有的样品更符合二次项的模型,用此关系可校正待测样品的电导率,同时还可以用于快速测定待测样品的比表面积。水泥熟料各主要矿物对悬浮液电导率均有贡献,单独水化时,对电导率贡献大小顺序为C3A>C4AF>C2S;熟料中C3S含量对悬浮液电导率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随着比表面积增加,其他矿物对悬浮液电导率的贡献也逐渐增大。在可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水泥悬浮液滤液中主要离子为Ca2+、Si4+和Al3+, Fe3+因浓度低而难以测出,换算成氧化物后,CaO浓度与悬浮液电导率之间存在相关系数非常高的线性关系,而CaO、SiO2’和Al203的浓度之和与悬浮液电导率同样存在非常良好的二次项非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