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抚育间伐和林下引种被认为是森林抚育管理和植被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对于间伐强度和林下引种如何影响人工林生态植被结构、土壤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此,本研究以植物学、土壤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不同间伐强度(强度、中度、轻度间伐)和引种四个不同密度臭柏(0、90、120和150株/亩)、侧柏,对人工刺槐林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酶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植物、土壤特征及土壤酶活性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间伐和林下引种对人工刺槐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间伐对人工刺槐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与强度间伐刺槐林相比,中度和轻度间伐时,其郁闭度分别显著增加97.96%、98.98%;胸径分别显著降低44.10%和54.54%;基径分别显著降低42.57%和53.09%;树高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引种对人工刺槐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与未引种刺槐林相比,不同引种方式下刺槐林郁闭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引种侧柏、低、中、高密度臭柏分别导致其胸径显著降低16.29%、24.69%、19.74%、17.69%;基径分别显著降低16.94%、24.63%、18.06%、19.15%;引种低、中、高密度臭柏分别导致其树高显著降低5.47%、9.96%、8.58%,引种侧柏后树高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纯刺槐林和混交林中的优势灌木种均是蛇莓和杠柳,优势草本种是铁杆蒿;纯刺槐林的密度不易过大,刺槐和臭柏混交林密度大时有利于林下草本植被生长,密度小时有利于林下灌木植被生长。(2)间伐和林下引种对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同一间伐强度刺槐林及同一引种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间伐对人工刺槐林有机碳的影响表现为:不同间伐强度刺槐林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整体变化规律为,强度间伐平均值最高(4.20 g/kg),中度间伐次之(2.65 g/kg),轻度间伐最低(2.26 g/kg);三种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变化规律为,强度间伐平均值最高(1.22 mg/g),轻度间伐平均值次之(0.63 mg/g),中度间伐最低(0.52 mg/g)。引种对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同引种方式刺槐林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整体变化规律为,引种中密度臭柏平均值最高(4.61 g/kg),其余依次为引种低密度臭柏(4.57 g/kg),未引种刺槐林(3.35 g/kg),引种高密度臭柏(3.33 g/kg),引种侧柏时最低(3.21 g/kg);三种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变化规律,未引种刺槐林平均值最高(1.09 mg/g),其余依次为引种低密度臭柏(0.94 mg/g),引种高密度臭柏(0.92 mg/g),引种中密度臭柏(0.75 mg/g),引种侧柏时最低(0.74 mg/g)。整体来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硝态氮以及含水量之间正相关,与氨态氮和pH值之间负相关。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间可能存在较密切联系。(3)间伐和林下引种对人工刺槐林土壤酶的影响。间伐对人工刺槐林土壤酶的影响:不同间伐强度刺槐林同一土壤酶活性高低顺序为,轻度间伐最高,中度次之,强度间伐最低;同一间伐强度下,不同土壤酶活性高低顺序均为,β-1,4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引种对人工刺槐林土壤酶的影响:不同引种方式下,相较于未引种刺槐林,4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同一引种方式下,不同土壤酶活性高低顺序为,酸性磷酸酶>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4种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硝态氮、容重及含水量之间正相关,与土壤氨态氮负相关。土壤酶活性可能与土壤全氮、硝态氮、容重及土壤含水量之间关系密切。(4)间伐和引种下植被—土壤—土壤酶相互关系研究。间伐对植被—土壤—土壤酶相互关系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不同土壤酶与植被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各不相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与树高关系密切,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与胸径、基径关系密切;土壤有机碳含量参数中与土壤酶活性关系密切的是低活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引种对植被—土壤—土壤酶相互关系研究:不同引种方式下,植被特征参数中与土壤酶活性关系密切的是胸径和基径;有机碳含量参数中与土壤酶活性关系密切的是中活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结构改造与功能提升,可通过间伐和林下引种实现。在实施间伐措施中,建议林分密度控制在75株/亩左右,此时有利于刺槐林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在实施引种措施中,引种高密度(150株/亩)臭柏以利于林下草本植物恢复,而引种低密度(90株/亩)臭柏有利于林下乡土灌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