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粘土流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来源 :河海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在土工计算中作用至关重要。实际工程中,土体的变形很复杂,为了分析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现在已经发展出很多理论,不过各有其优缺点。比如著名的修正剑桥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土体的弹塑性,但不能考虑流变特性。考-黄模型虽然考虑了粘弹塑性,能反映土体的流变性,但是塑性的考虑过于简单,仅仅适用于理想塑性材料。往往某些淤泥质土、超软粘土,其压缩性高、强度低、含水量高、灵敏度高,具有较显著的流变特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同时,对土体变性和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建立能够如实反映土体粘弹塑性本构关系的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国家投资建设了许多重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高速公路,地铁工程等等,由于大型工程涉及的地质条件会复杂些,往往会遇到软弱地基,由于工程的重要性,对于变形的控制要比一般工程严格一些。本文在粘弹、粘塑性本构模型辨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流变资料,建立新的本构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拟合。通过有限元对某工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采用新建模型计算与实测值较吻合,说明模型合理,值得推广。具体作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软粘土的流变特性,新建模型并推导流变本构方程。2.针对新建模型,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试验资料。3.对阜宁芦杨地龙工地进行工后沉降计算,测试新建模型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饱和多孔介质中波的传播是岩土地震工程中的重要问题,但由于模型的复杂性,很难利用解析法求解实际问题。解析法常常仅局限于非常简单的、通过各种各样假定使之简化了的情况,对于
本文尝试了在各行各业运用广泛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建筑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首先分析总结了前人在粘钢及粘碳纤维加固等方面的理论技术成果,再在原有BP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利用计算机对教学媒体(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等信息)存储、处理和多形态呈现的功能来支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