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渐过渡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人瞩目。得益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广大居民的家庭收入得到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但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不平等急剧上升、贫富差距逐渐增大等问题也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与潜在爆发点。与此同时,近年来,某些无法通过不平等和收入差距进行解释的问题,诸如群体性事件频发、中产阶级整体呈现情绪焦虑化和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空洞化等社会现象引起了部分学者对极化的思考。其中,收入极化因其在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缓解社会潜在矛盾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为准确认识极化在经济和社会研究中的学术地位,理解收入极化的本质内涵,厘清极化与其他经济概念的交互关系,本文在对收入极化经典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收入极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将收入极化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并对收入极化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以此形成了四种不同测度思路的极化指数类别。在确定极化概念和类型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分别选取了若干种极化测度指数,梳理了极化指数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了极化测度指数的构建原理、假设条件和测度前提,为正确应用极化指数奠定基础。此外,为了寻找极化变动的影响因素和构成因素,并借以挖掘降低极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本文从极化的水平分解和动态分解两方面入手,对极化分解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相关探索。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在以内生分组和外生分组为分组标志的前提下,选取多种极化测度指数对全国维度、城镇-农村内部、地理区域内部和沿海-内陆内部极化的真实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测度结果表明:①内生分组条件下,1989-2000年期间的全国层面极化水平与基尼系数均为正向增长但极化增速低于同期不平等增速。2000-2006年间极化程度急剧上升,上升幅度大于1989-2000期间的增幅,并于2006年达到最大值。但与同期的不平等指数相比,极化增长幅度要小于不平等的上升幅度。自2006年之后,极化与不平等同时出现下滑趋势,且极化降幅要大于不平等的降幅。②以外生分组为分组标志对全国极化水平进行测度与按内生分组全国极化测度结果基本一致。③城镇-农村内部、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内部和沿海-内陆内部的极化水平存在差异。运用极化分解理论中的水平和动态分解方法对极化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内在变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收入结构基本格局与相应收入来源下的极化变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较好解释极化的变动趋势,其原因可以归结于工薪阶层与商人群体之间存在认同感与疏离感的相互转化。②通过DER指数对不同地区按认同感-疏离感分解可以发现,各地区的认同感较为稳定,极化变动的离散程度基本上取决于疏离感的离散程度。③极化指数按增长-再分配效应分解反映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对极化变动的不同贡献度。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努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比重,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两极分化程度;②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重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收入来源结构;在稳定收入基本格局的基础上,追求收入分配的公平性;③对收入分配领域实施有针对的差异性政策措施,缩小城镇-农村间、地理区域间和沿海内陆间的收入不平等,保证各地发展均衡性。本文有如下创新之处:第一,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厘定收入极化的基本概念与本质内涵;详细梳理收入极化在国内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对存在的多类观点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极化测度方法论的后续发展。第二,整理收入极化公理体系,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使得极化的公理体系与测度框架更加明晰,保障了极化理论基础在逻辑上的严谨与相对统一。第三,打破仅以收入为测度变量的分类标准,在传统极化指数分类的基础上纳入社会变量,拓展极化指数分类类型,对极化指数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分类。第四,对各种指数的构造原理、假设条件等进行详细说明,科学评述各类极化指数优缺点,保证极化指数在实际测度中的可靠性和精确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极化指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和极化分解的不唯一性,本文对极化指数的整理与评述难免出现不合理之处。在极化的实证分析中,社会经济极化测度受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社会指标选取、时间成本和计算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该类测度指数的可操作性较差。且属于社会经济极化指数,与单纯的收入极化或两极分化可能存在不可比的问题。此外,极化测度是一个很庞大的研究领域,本文所述内容尚属基础阶段,有关极化问题研究有待深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