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强替换法在混凝土梁外粘加固技术中应用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dkaj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不断增强,但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设计标准的提高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建筑结构造成损伤,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对建筑物进行补强加固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加固方法有很多,但由于其存在很多缺点,故目前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与粘贴钢板加固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加固领域,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加固理论和工艺。在采用粘贴碳纤维布与粘贴钢板加固方法时,工程技术人员应采用《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固计算,但是,目前加固设计工程实践中,有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加固前后所需钢筋面积的差值,采用等强替换法计算加固所需的碳纤维布与钢板的用量。因此,对于等强替换法在粘贴碳纤维布与粘贴钢板加固混凝土梁中应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特点及意义。然后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重点介绍了外粘加固技术的特点以及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最后通过调整初始配筋率和加固后的弯矩设计值,分别采用等强替换法和规范计算法对大量单筋矩形截面混凝土梁进行加固计算,研究了等强替换法在粘贴碳纤维布与粘贴钢板加固混凝土梁中的适用性。探讨了初始配筋率、加固后的弯矩设计值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等强替换法适用范围的影响,经过对比等强替换法与规范计算法算得的碳纤维布用量和钢板用量,得到了初始配筋率、等强替换法与规范计算法算得的碳纤维布面积或钢板面积比值以及加固后弯矩设计值与初始极限弯矩值比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等强替换法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方法才是适用的。
其他文献
地震作用下大量建筑物的破坏特征表明,建筑物的倒塌与否和承重柱的设计息息相关,尤其是随着现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高耸、重载方向的发展,柱所须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这也就要求
与传统材料相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性等优点。由于FRP造价较高、弹性模量较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FRP组合构件,其中尤以F
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与框架的破坏机制密切相关。5.12汶川地震中,大量框架结构的破坏形式为柱端出现了严重的塑性铰,而梁端震害反而较轻,呈现出“强梁弱柱”的震害形式。而按
钢管结构凭借外形优美、受力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当今的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钢管相贯节点性能的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在欧美各国相继开始。时至今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FRP)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高比强度(强度与重量之比)和良好的耐腐蚀性,世界各地对基础设施加固、修复和改造的巨大需求,以及FRP材料轻质、施工便捷等优点使
膜过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表现出诸多优点,膜滤法按使用过程中的压力划分可分为高压膜和低压膜法,低压膜由于其质量的提高、价格的降低以及占地面积小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高度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一大国情。随着水污染的加剧,人们对水的需求的增加以及饮用水标准的提高,使得现有水厂的工艺逐渐不适应要求。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时期可长大5-6个
矿石的回采会引起矿山采空区周围岩体应力的重新分布,当这种重新分布的应力超过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将会造成岩体失稳破坏,因此,采空区岩体受力状态研究及稳定性评价就显得尤为
在构造应力大,构造运动历史复杂的地区,常遇到被多组节理面和层理面相互切割形成的裂隙岩体地层。在该类地层中修建隧道时,若埋深较大,隧道极易在巨大的围岩荷载作用下发生大变形
热电冷联产系统在充分利用燃气发电的基础上提供热量、冷量,是一种节能环保以及能量梯级利用的技术。本文利用最优化方法中数学规划的方法,对北京市CBD核心区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优化配置和运行策略问题进行了研究。应用数学规划的研究方法,以年度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引用并建立了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并以联产系统各设备的性能特性以及整个系统的能流平衡为模型的约束条件,实现对系统各组成设备容量配置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