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银行业主要依赖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为了分散银行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并且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银行急需开拓新的市场。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但是,发展中间业务是否能分散风险、增加银行收益、帮助国内商业银行改变现在面临的状况,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目标、发展战略的设定具有重要影响,也对监管机构对中间业务的政策态度具有指导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关系。在实证分析上,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比较研究,然后采用两种方法,分别以基于相关性检验和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方法研究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关系。选择两种实证方法可以分别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研究问题,并且研究结果可以相互验证、补充,增强结论的可信性。在基于相关性检验的方法中,研究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银行收益风险和破产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在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方法中,使用两种方法将两资产组合的组合收益率分解公式进行改变:一种方法研究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相关性关系,另一种方法将营业收入增长率方差进行分解。本文两种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对于全部样本银行,提高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分散风险。其次,将负相关的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结合发展,有利于减少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散银行风险。最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波动性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在利息收入增长率波动性差异不大时,降低利息收入的占比可以降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减少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发展中间业务、促进银行收入结构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