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试材为玫瑰香葡萄(Vitis vinifera L.cv.Muscat Hamburg),由北京农学院葡萄种质资源圃提供。玫瑰香葡萄,又名麝香葡萄(Muscat),欧亚种,于1871年由美国传教士倪氏首先引入山东烟台,1892年又从西欧引入,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品种之一,各主要葡萄产地均有栽培。此品种属中晚熟品种,植株树势生长中等,二次结果率高,丰产性较好,颗粒小,口感微甜,有玫瑰香味,肉质坚实,易运输,耐贮藏,是鲜食和酿酒兼用品种。实验于2008年到2010年进行,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花后2周开始采集果实,每7天一次,直至果实完熟,研究了玫瑰香葡萄果实的生长变化动态、相关的果实品质指标及ABA含量变化;同时探讨了9-顺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细胞色素P450双加氧酶(CYP)、葡萄糖基转移酶(GT)及β-葡萄糖酯酶(BG)在花后7-11周葡萄果实中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果实着色初期进行不同浓度脱落酸(ABA)涂抹处理,处理浓度为100 mg·kg-1和250 mg·kg-1;以喷水为对照,处理7天后采样,研究了不同浓度ABA处理对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涂抹ABA有利于提高葡萄果实的着色指数,随着涂抹浓度的增加,着色指数增大;葡糖成熟时的测定结果表明,ABA提高了果粒的平均单粒重,增加了果实含糖量,以250 mg·kg-1ABA的处理效果最好,100 mg·kg-1ABA次之。2、玫瑰香葡萄果实纵横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快-慢-快3个时期。液相色谱测定表明,果实内可溶性糖主要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自着色期初期即开始快速上升,直至完熟期,其中果糖增幅大于葡萄糖;蔗糖含量较少,呈平缓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总酸含量和pH值呈相反变化趋势,总酸含量快速下降的同时pH值迅速升高;ABA含量伴随着色期的发生而迅速增加,着色期后期达到高峰值,之后下降。说明果糖对果实成熟时甜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ABA与果实着色期密切相关。3、提取葡萄果实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分别设计NCED、CYP、GT、BG四个基因的兼并引物,然后以葡萄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出所需基因片段,根据克隆到的基因片段设计荧光引物,测定上述四个基因在葡萄花后7-11周表达量的变化。VvNCED1基因表达量在花后7-8周较高,第9周迅速降至最低值,10-11周又略有升高,但其值远低于初始值;随着果实着色期的启动,VvBG1基因表达量有两次快速升高的过程:第一次升高发生在花后第7-8周,第二次升高发生在花后第9-10周,且第二次上升幅度大于第一次;VvGT1在第8周迅速升至峰值,而后大幅下降,之后变化较为平稳;VvCYP1基因表达量随果实成熟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第9周达到最大值,然后迅速降至极低值。从以上结果可知,玫瑰香葡萄果实着色期前期ABA的积累主要归因于VvNCED1基因的高水平表达,而后期ABA的积累则主要归因于VvBG1基因;花后第8-9周,VvGT1和VvCYP1均处于较高的表达水平,与此时ABA含量较低相吻合。4、对VvBG 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此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57KD, PI值为6.24,其二级结构为“桶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