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肝癌术后患者抗炎作用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将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 ⅡA Sulfonate,STS)应用于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观察其血常规、肝功能、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的改变及对肝癌术后热证疗效的影响,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明确其疗效,为肝癌切除术后抗炎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01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1医院肿瘤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抗感染、保肝、抑酸、止血、补液等常规术后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方案的基础上,于术后当天使用STS40mg,1次/日,疗程7天。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日、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检测血常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炎性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RP。对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日、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予以中医热证评分并计算其疗效,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日所有数据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WBC、N、CRP、热证评分均于术后第1日达到峰值,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日IL-1、IL-6达到峰值。至术后第3日时,试验组患者的WBC、N、IL-1、IL-6、CRP均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日两组趋于一致。热证疗效于术后第3日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日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TNF-α在各阶段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STS在肝切除术后患者的使用过程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WBC、N、CRP,并能抑制促炎症因子IL-1、IL-6的释放,减轻炎症级联反应,且对肝癌术后中医热证有显著疗效,促进肝切除患者的术后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AKR1C3(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C3,醛酮还原酶1C3),又称人类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型,是醛酮还原酶超家族成员之一,是分子质量约37kda的单体蛋白,约含有3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人文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也出现了新的格局和特点。其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与现代中国人文教育的发生,不仅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事实,而且
目的:探讨缬沙坦通过NOX2、NOX4介导的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8周龄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每只体重(170±10)g,共40只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纤维化可以向肝硬化发展,最终演变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目前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评估主
<正>一、引言3D打印技术又叫"增材制造技术",起源于快速成型技术[1]。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增材制造(AM)即逐层构建物体的思想的出现,世界上第1台3D打印系统被研发出来。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