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轮作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旱轮作系统是我国重要的作物种植体系之一,种植面积约13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对我国谷类作物生产的贡献率达30%, 水旱轮作系统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这一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力呈下降的趋势,灌溉水短缺和养分管理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水旱轮作的条件下,寻求更好地协调作物生产,资源利用(水资源,养分资源)和环境风险尖锐矛盾的途径是维持这一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水旱轮作条件下,传统的施肥观念和技术注重肥料的施用策略而忽视了其他养分资源的利用以及与其他农作技术的结合,在目标上追求产量而忽视产量与环境的协调,在氮素的调控方面,因为对氮素在轮作系统内的流动过程缺乏认识,因此在运筹上也忽视了作物季节间的转换对氮素利用的影响。在通过覆盖早作实现水旱轮作系统的节水和提高或维持生产力的研究方面。当前迫切需要通过多年的定点试验回答的科学问题是:覆盖旱作条件下,水旱轮作系统的生产力状况(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和系统的可持续性问题。 本研究以成都平原的稻-麦轮作体系为主要对象,1) 通过多点调查,定点小区试验和15N微区试验,研究并揭示了土壤季节间的干湿交替(干-湿)对水旱轮作系统氮素动态的影响;2) 通过两个定点试验(分别为3年和5年),评价了水稻覆盖旱作条件下稻-麦轮作体系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3) 提出了基于轮作系统的,以养分管理为核心,氮素调控为重点,结合高产栽培、节水和免耕技术的水旱轮作系统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思路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发现,水旱轮作条件下,旱季作物收获后土壤累积的无机氮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收获后,土壤中累积的无机氮很少,而且累积的量与施氮水平、作物体系以及栽培体系(旱作或水作)没有关系。轮作系统的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水稻季的表观氮损失占系统总表观损失量的69-86%。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处理显著减少了水稻季氮素的表观损失量,从而也显著减少轮作系统的氮素表观损失量。然而,在农民习惯处理中(代表当地1/3农民的管理习惯),水稻季表观损失的氮素中(180.2kg/hm2),约有50%是来自小麦季残留的无机氮。 2、研究证明,季节间的干湿交替引起旱季累积的无机氮的大量损失。在农民习惯处理中,小麦收获后土壤累积的无机氮达125kg/hm2,在稻田淹水种稻的13天内,这部分无机氮约有70%发生了损失;小麦收获后残留的氮肥15N在水稻季的损失也主要发生在干湿交替阶段,这一阶段损失的残留15N肥料量占残留15N肥料总量的18%,占残留15N肥料在水稻季总损失的58%,占小麦季氮肥(15)N施用总量的5%,占干湿交替阶段无机氮损失量的10%。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处理显著减少了小麦收获后的无机氮和15N肥料的残留量,减少的幅度分别为51%和40%,相应地也显著减少了干湿交替阶段氮素的损失量。 3、3年的定位试验揭示,施氮水平和覆盖旱作措施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在低量施氮 (N75-60,即水稻季,75kg N/hm2:小麦季,60kg N/hm2,下同)和不施氮(N0-0)的条件下,与传统体系相比,覆地膜体系的水稻产量增加14%,覆麦秸体系降低16%;而在较高的氮水平下(N150-120和N225-180)覆盖旱作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在N150-120水平时,
其他文献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在甘蔗栽培中,氮肥和水分是两个最重要的因子。作为具有高光效的C4作物,理论上其生产潜力很大,但在生产中,由于氮肥的大量投入,大大降低了甘蔗的生
期刊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制备了磷钨杂多酸季铵盐-磷钨酸四甲基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表征。在光催化反应仪中,以紫外灯为光源,以磷钨酸四甲基铵为光催化剂,探讨了光催化降解苯酚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表型和中医证型,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将COPD患者268例参照文献,将其临床表型分为支气管壁增厚型、肺气肿型、混合型;同时根
<世说新语>"自新"门周处一段文字中,有"乃入吴寻二陆"(晏殊本)和"乃自吴寻二陆"(王先谦本)的分歧.认为晏殊本合理可取.
介绍了一种制备破壁灵芝孢子粉的新方法。此方法在现有撞击流技术的基础上,引入超临界流体作为撞击流技术应用的工作流体,对现有撞击流技术作了改进,使得该项技术可以应用于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