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用菊花作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花型美观、花期长和营养丰富的特点,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等药用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和降血压等药理作用,在国内有广阔发展前景。尽管已有食用菊花成分分析和组培快繁的报道,但缺乏四川引种食用菊花的相关报道。本试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测定了四川引种的4个食用菊品种(系)的化学成分,比较了不同加工贮藏方式下食用菊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性保健成分的差异,从中筛选出一个优质的食用菊品种(系),建立了其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以期为四川食用菊引种栽培,以及品种选育和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四川引种的4个食用菊花品种(系)的花中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发现试验所用的4个食用菊品种(系)SYJ1、SYJ2、SYJ3和SYJ4的花中挥发油成分分别为37个、33个、25个和38个,含有18种相同成分,包括α-蒎烯、1,8-桉叶油素、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酸、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α-荜澄茄烯等,但不同品种(系)间挥发油成分含量差异较大。4个品种(系)食用菊花中挥发性成分中均含有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酸,且含量均在10.00%以上,其中以SYJ3中含量最高,达33.51%,可作为本试验中食用菊花的特殊香味物质。2.采用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不同品种(系)食用菊花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和功能性保健成分(总黄酮、绿原酸、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品种(系)食用菊花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显著。SYJ3氨基酸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SYJ1最高;可溶性蛋白和总黄酮含量则SYJ2最高;SYJ3抗坏血酸、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SYJ2、SYJ3和SYJ4中的绿原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SYJ3花中营养成分及功能性保健成分含量更高,建议作为优质食用菊品种(系)在四川推广。3.采用烘箱烘干、真空冷冻干燥、4℃冷藏和-20℃冷冻的加工贮藏方式,以鲜菊花为对照,研究不同加工贮藏方式对食用菊花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性保健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因加工贮藏方式和品种(系)不同,食用菊中主要成分含量有所不同。与鲜菊花相比,烘干贮藏的食用菊中氨基酸和绿原酸含量较高,其余各成分含量均明显低于鲜菊花;烘干和冻干贮藏后的食用菊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显著高于冷藏和冷冻处理;SYJ1、SYJ2和SYJ4冻干处理后的总黄酮含量与鲜样差异不显著;烘干后的食用菊中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YJ1和SYJ2冻干贮藏后的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冷冻贮藏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鲜样;冷藏处理后的SYJ3和SYJ4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鲜样。综上,以保存食用菊主要成分含量为目的,烘干处理为食用菊花适宜的加工贮藏方式。4.以食用菊SYJ3的叶片、茎段横切片、花瓣、花蕾、花序轴、花序梗、茎尖、带芽茎段、腋芽为外植体,对其外植体消毒方式、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增殖培养及生根移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75%酒精和0.1%升汞为外植体消毒剂,不同外植体的最适消毒方式不同,消毒时间的长短为:叶片>花瓣、花蕾、带芽茎段和茎段横切片>茎尖、花序轴、花序梗和腋芽。MS+6-BA 2.0 mg/L+NAA 0.5 mg/L和MS+6-BA 3.0 mg/L+NAA 0.5 mg/L是食用菊外植体愈伤诱导的最佳配方,同时也是花瓣和花蕾的最适愈伤不定芽诱导的配方;而当6-BA和NAA比值降低时,则可促进叶片、茎段横切片、花序轴和花序梗的愈伤不定芽诱导。试验还发现,低浓度的6-BA和NAA的激素组合对食用菊外植体不定芽诱导具有明显促进作用,IAA对食用菊的诱导培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总体上比较理想的外植体为花瓣和花蕾。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KT 0.1 mg/L,增殖系数为8.27;食用菊生根培养以1/2MS+NAA 0.4 mg/L+IBA 0.2 mg/L为最佳配方,生根率为94.07%,平均生根条数为8.90;适宜的移栽基质为河沙:蛭石:园土=1:1:1,存活率为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