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机治理是政府的职能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环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性现象。不同的价值观背景,政府与社会应对危机的理念与范式也往往不同。本文试图从“价值—组织—制度”的分析框架出发,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成因及其治理过程加以分析,摹状我国社会危机治理的理念转型与功能发挥。进而廓清治理价值观对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影响,明确社会危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的负载,建构公民社会发育过程中责任政府的价值取向,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个人合理参与的多元共治的危机治理路径,提供公共危机柔性管理的基本思路。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契合,有助于政府与社会提高应对危机的绩效,并使得危机治理成为人们的常态思维。危机治理,也将成为不断发展中的人类社会降低发展成本的基本环节。 本文在兼顾各种危机的同时,从纷繁复杂的危机界定中抽取出社会危机作为研究主体,所谓社会危机,主要是指社会矛盾激化和各种要素引发的社会失序,给人民生活和社会治理带来冲击和破坏的事件和社会过程。这种危机与我国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相联系,在公共治理过程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容易迅速扩散并成为治理的危机,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规避,则容易演化成政治危机。频发的危机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机制,有效的社会参与是处理危机的重要环节。在一个公民社会发育尚处在童年的社会里面,过分强调社会的责任,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对于社会责任的明晰,至少有利于政府的治理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寻求治理理念的出发点,其实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一个国家在行政上确立了危机治理的组织架构和机制后,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有效应对危机和规避危机,实践中也常常有机制空转,控制失灵的问题。我国社会既有的文化背景和变动中的价值体系,提出了治理机制与社会环境啮合的现实问题。社会危机治理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对作为整体的人的价值和利益的满足。并使得危机治理过程不再因价值冲突而失效。 我们关于危机及其治理的体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危机是内蕴于社会深层的,在现时代,危机治理的环境与市场紧密联系,而市场本身就包括了风险。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或者说风险具有世界性质,即危机不仅是内生的,同时还是外生的,加之我国的政府在实现社会转型的同时,必然出现的特有的社会风险。就共同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危机的基本环境。有效的治理在于“政府—社会”互动中的角色与责任的到位。当危机发生时,不同行为集团的利益产生冲突,并对该社会的社会整合提出质疑,信息对称下人们的心理弹性预期和社会宽容度的提高是维护政府公信力、克服社会危机的基础性资源。信任基础上的社会自组织能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