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观察;第二部分为欧洲舌齿鲈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研究;第三部分为基于计算机视觉及异常游泳行为的畸形鱼识别研究。为了解欧洲舌齿鲈胚胎及仔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孵化的条件下观察了欧洲舌齿鲈胚胎发育及仔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征。研究查明,欧洲舌齿鲈受精卵呈圆形,浮性,卵径为(1.287±0.025)mm。在13±0.5℃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分别历经了受精卵(0 h)、2细胞期(1.5 h)、4细胞期(2 h)、8胚叶期(2.5 h)、多细胞期(4 h)、桑椹胚期(4.5 h)、囊胚期(9 h)、原肠胚期(22 h)、胚胎轴出现期(37 h)、肌节及视囊出现期(48 h)、脑泡形成期(56 h)、心脏形成期(62h)、尾芽期(68 h)、心脏跳动期(70 h)和孵化期(72 h)等阶段,历时72 h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全长(3.98±0.02)mm。在13±0.5℃水温下,0~9 d处于早期仔鱼阶段:孵化0~5 d,仔鱼游泳能力差,心脏、肠道、鳍等各器官继续发育,卵黄囊占身体较大比例;孵化5 d后,眼囊内晶体颜色变黑,体表黑色素聚集,卵黄囊明显变小;孵化后7 d的仔鱼,口裂和胸鳍鳍条形成,少数仔鱼开始平游,但无法摄食,仍靠卵黄囊提供营养。9 d后进入后期仔鱼阶段:孵化9 d的仔鱼几乎全部进入平游状态,肠道内可见食物,卵黄囊未完全消失,属混合营养期;孵化11 d的仔鱼卵黄囊彻底消失,营外源性营养;13~17 d的仔鱼游泳能力增强,肠道充满食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仔鱼孵化17~19 d个体开始出现明显的大小差异;孵化19 d后鱼体变黑,各鳍基本形成,继续发育将进入稚鱼期。欧洲舌齿鲈仔鱼的混合营养期短,生长方程显示出欧洲舌齿鲈仔鱼具有异速生长特性。本研究初步阐述了欧洲舌齿鲈的早期生活史特征,为欧洲舌齿鲈在国内的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欧洲舌齿鲈仔鱼生长、形态及成活的影响,并测定了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欧洲舌齿鲈仔鱼的初次摄食率为4.75%,幼鱼个体发育速度差别较大;欧洲舌齿鲈的不可逆生长点为孵化后第9天到第10天之间;开口后饥饿组全长增长速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卵黄囊及油球消失速度加快;饥饿导致高死亡率的同时会导致仔鱼发育畸形。该研究确定了欧洲舌齿鲈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探讨了饥饿对仔鱼发育的影响。为判断仔鱼饥饿程度及鱼苗生产中的管理提供了新的依据。饥饿等因素可以导致欧鲈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但是仔鱼阶段的畸形鱼不易用肉眼分辨出来,而幼鱼阶段的畸形问题表现最为明显,欧洲舌齿鲈在幼鱼阶段的畸形率为20%左右。为解决畸形鱼的计算机自动识别问题,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鱼类异常游泳行为,对欧洲舌齿鲈畸形鱼进行了识别研究。首先利用运动影响力图(motion influence map,MIM)对鱼类的游泳行为进行特征提取,并对异常的游泳行为进行初步定位后形成截图窗口;用基于回归的目标检测算法(You Only Look Once,YOLO)技术对定位的个体进行窗口的缩放,使该窗口内只含有一条鱼个体;采用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s)算法,对图片进行分类,确定其是畸形鱼或者是正常鱼。若是畸形鱼则进一步进行区别畸形鱼的类型。研究结果显示,畸形鱼的平均识别率可达96.59%,对两种不同畸形鱼类型的识别准确率也可达98.77%。此方法能够大大摆脱对人工挑选畸形鱼的依赖,降低成本,为畸形鱼识别提供了一种无损、经济且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