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芪建中汤为先圣张仲景先生所创制,为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属建中法之类方,又是桂枝汤的变法而成。《金匮血痹虚劳篇》中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吴谦《医宗金鉴》注解到“黄芪建中汤,建立中外两虚,非单谓里急—证之治也。”因此本方应用广泛,凡虚劳里急、内伤诸症均可使用,本人在新加坡行医过程中多有体会,临床用之多有出人意料之效。本文探本求源,研究本方从古代文献到现代临床的运用,探讨本方临床运用的思路与规律。本研究首先对黄芪建中汤文献渊源及历代的论述进行梳理,确定黄芪建中临床运用的思路。其次然后展开古代医案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总结黄芪建中汤在临床使用中的适应指征与具体运用过程中加减变化,探讨临床运用规律。一、黄芪建中汤方源流:通过梳理黄芪建中汤历史渊源及历代论述,对仲景和各医家辨治做初步分析,初步探讨确定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与脾胃病的临床运用思路。二、黄芪建中汤类方比较:对黄芪建中汤虚劳建中类类方及相关桂枝汤类类方进行对比分析,明确黄芪建中汤与其类方组成与主治功用之间的异同与内在联系。三、黄芪建中汤在古代医案文献中运用规律研究:对本方在古代医案文献记载中的资料进行收集与统计,发现古代医案中黄芪建中汤多用于治疗气血不足与脾胃之证,并得出古代医案中黄芪建中汤中黄芪建中汤运用的主要脉证及临床加减变化。四、黄芪建中汤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规律研究:对本方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统计,分析其适用的指征与临床加减变化,研究中发现本方可应用于消化、循环、呼吸、血液及妇科多个系统疾病,其具有确切疗效,但不同疾病中运用的指征与加减不同。五、黄芪建中汤的实验研究:分别对黄芪建中汤方药药理与临床治疗机制的研究进行整理,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临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