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研究——以福州高校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5126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种体验与认知,深受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社会学、青年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幸福感的概念、国内外幸福感的研究进程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接着,在对福州四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群体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社会支持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关系。鉴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情况,从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这四个维度进行原因透析。最后,从发挥自我教育的优势,深化幸福感的认知体验;发挥社会整合的优势,创设幸福感的社会支持;发挥家庭后方的优势,提供幸福感的家庭保障;发挥学校引导的优势,强化幸福感的学校功能;发挥积极心理的优势,推动幸福感的有力提升等五条途径来培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 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引起不同学科学者的极大关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幸福感进行了广泛的阐发和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相对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幸福感不仅体现本身的生存发展状态,而且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国家科学发展的程度、人民改革的受益程度。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的凸现,在近几年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因而,从社会学、青年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进行系统地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本文由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原因透视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培育这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 这一部分详细地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问题的缘起、概念界定、主要文献回顾、研究视角与方法及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问题缘起可以归结为近几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心理贫困现象,对他们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在幸福感概念的界定中,笔者阐述了一些知名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幸福感的界定,虽然存有争议,但笔者还是尝试着对其进行界定。 在主要文献回顾中,首先从国外和国内幸福感研究进程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其次,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一是指出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二是对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五个因素:经济状况、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支持、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和人格进行简要的回顾与梳理。三是对关于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社会适应理论、目标理论、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进行了阐述。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青年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来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从社会学的视角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作为社会生活的事实内容进行研究。从青年学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做必要的抽象,以期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进行研究,以探究幸福感形成的个人因素和心理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相结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进行研究。 最后指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两方面。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第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向标;第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是检测工作成效的监督器。 第二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以福州高校为例。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方式来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现状。第一节主要交待问卷的设计、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定,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水平。第二节主要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群体差异。主要从性别、专业、生源地、受教育情况及年级等五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第三节主要探讨社会支持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关系。在说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接着探讨社会支持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总指数的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对幸福感总指数及各维度的影响程度。第四节即小结,是对本章调查结果的简单总结。 第三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原因透视。 这一部分主要从四个层面来透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现状。这四个层面主要是指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 首先,在个体层面主要是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青年特性、群体特质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论述它们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其次,社会层面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群体利益获得的相对剥夺感;二是社会大众认知的错误与偏见;三是国家资助政策的相对有限性;四是社会资助体系本身存有硬伤。 再次,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家庭层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生活困境的压力;其次是家庭支持提供的保障;最后是家庭各式资本的短缺。 最后,指出学校层面的三个内容:一是学校资助方式多样,范围有限;二是校园文化涵盖颇广,关怀缺失;三是心理教育逐渐重视,效度不够。这几个方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第四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的培育。 这一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培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途径:一是发挥自我教育的优势,深化幸福感的认知体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缔造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创造良好的情绪,预防和调适挫折心理。二是发挥社会整合的优势,创设幸福感的社会支持。这就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完善国家的资助政策,推动社会力量的资助,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三是发挥家庭后方的优势,提供幸福感的家庭保障。可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供家庭保障:家庭改变家庭困境,减轻心理压力:密切成员关系,实现家庭和谐;拓展家庭网络,丰富家庭资源。四是发挥学校引导的优势,强化幸福感的学校功能。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健全物质资助的保障体系,实现物质救助;构建校园文化的和谐氛围,丰富精神生活;建立心理贫困的教导机制,完善心理救助。五是发挥积极心理的优势,推动幸福感的有力提升。为此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该点实际上是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其他文献
1941年1月上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开赴苏北抗日途中,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新四军将士奋勇突围,部队的资金在转移中费尽周折。新四军女战士李桂英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   李桂英是江西寻乌人,当年当童养媳出走投奔红军,走上革命道路。日前我在南京拜访她时,她摸着和我握手。原来,历经磨难的她已双目失明。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她的记忆力格外清晰。   李桂英回忆道:皖南事变发生后,枪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