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发展观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对学校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中,学校共同体建设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学校教育与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强调对特定环境和区域内的构成要素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各种“关系”,以使整体功能获得最大发挥。在学校教育领域,其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征,需要协调与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布局。所以,学校教育是否以生态模式发展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程度在不同的学校之间仍旧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许多学校在促进学校教育的生态性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以生态学视域观照学校的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个章节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以阐释关于生态视域下学校共同体构建的内涵、原则、实施以及意义等内容,并试图为当今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分析当今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学校共同体和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随后,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对学校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汇总,包括教育生态位原理、限制因子原理、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原理、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原理几个方面。随后阐释学校共同体的本质性特征,即规则性、关联性、共享性、自治性。与之相对应,可以发现,学校共同体的构建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相关联,在实质上具有相似性。因此,由此总结出生态学和学校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构成主体的多样性与互动关系、整体结构的平衡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方向以及本质上的共性与联系。第三章对当今中小学校教育进行生态性分析。由于学校在本质上是“天然”的生态系统。目前,中小学教育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很大的生态性进展,例如注重个性教育,即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在管理模式上结构化,着力构建学校共同体,加强相关模块的联结,以优化整体结构等。但是,尚且存在生态困境,如,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碎片化管理;学校间的“貌合神离”,忽视学校外部资源和环境等。第四章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对学校共同体进行生态性构建。理念系统具有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凝聚力的形成则是学校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有效联合内外环境平衡各个利益关系的前提。建构学校共同体的生态性结构,需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管理策略,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之一。此外,在整体上,对学校共同体进行生态性调适,优化学校共同体的制度生态环境;平衡学校共同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加强学校共同体内、外部的互动与衔接;关注生态性发展过程和后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本文的第五章以PH小学为例,对该学校的生态性建构及其具体实践过程进行评析和总结,以进一步阐述本文的主体思想。论文的最后“小结”部分,提出了学校共同体的生态性构建中概括性主张:环境生态是基础;课程生态是关键;课堂生态是根本;德育生态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