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爱之旅——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爱情主题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b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极具叛逆心理的作家,王尔德的一生都在挑战传统,挑战自我。而童话成了他挑战传统与自我的第一站,他的童话打破了传统童话中的许多常规,同时他的童话创作也与他的许多文艺观也自相矛盾,这都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然而,却很少有人从其作品中探寻其人生观发展的轨迹,探寻他是怎样通过文学创作来整合自己的人生观,释放内心的焦虑,实现完整的人性。在王尔德人生观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其爱情观,他有过美好的爱情和婚姻,但却因为那“不敢说出名字的爱”而断送了一生的幸福和荣耀。对爱情观的不断探索是王尔德挑战自我的一方面,我们在其作品中同样能找到影子。本文通过对王尔德童话爱情主题的研究来梳理王尔德爱情观的发展变化,窥视王尔德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对王尔德的爱情观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并由此探索其爱情观精神层面的价值。本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了王尔德爱情观萌芽在其童话中的体现,并介绍了希腊文化对王尔德爱情观的影响,其中主要介绍了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对爱情的论述,并从中找到王尔德爱情观萌芽与柏拉图爱情观的相通之点:爱情不仅仅发生男女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爱情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也有肉体的;爱情是对美和善的追求。   第二章着重探讨了王尔德爱情观的矛盾性在其童话中的体现。随着个人生活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现实认识的加深,王尔德的爱情观也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美好异性爱情和婚姻的捍卫者转变成一个社会现实丑陋爱情的批判者;从一个向往美好同性之情的理想主义者转变成一个不相信任何爱情的个人主义者;从一个对外在美的执着追求者转变成一个对内心美的讴歌者。   第三章探讨了王尔德在其童话中所构建的理想爱情模式并进一步分析这一爱情模式的特点。尽管在寻爱的旅途中王尔德内心充满了矛盾,但他却一直在为实现其爱情理想寻找途径,寻找播散其理想爱情种子的温床。至美-至爱-无畏-死亡是王尔德理想的爱情模式,它蕴含了太多的理想成份,在他的时代甚至未来都无法得以实现,但它所体现的意义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第四章深入分析了王尔德寻求理想爱情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层面的价值。通过对柏拉图爱情观的借鉴与重新阐释和对现实爱情的批判,王尔德不仅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爱情理想给他所处时代的人们开了一剂诊治丑陋爱情的良药,同时也改正了几个世纪来人们对柏拉图式爱情的误解,丰富了柏拉图的爱情观。
其他文献
主办:共青团广西区委  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广西青年美术家协会地点:南宁跨世纪美术馆时间:2015年4月15日—21日
作为多媒体交流里必不可少的工具,电影翻译成为了翻译研究里日益重要的领域。西方国家在影视翻译领域已经做出了许多研究,很多学者如Yves Gambier, HenrikGottlieb和Karamitrogl
本文旨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研究汉语正反问句的句法特征,寻求正反问句派生方式的简洁统一的解释方案。   首先本文对汉语正反问句所包含的句式进行了分析,并从正反问
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能传达更多的信息。文学作品也经常通过非语言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然而通过对非言语行为
近年来,美国电视剧逐渐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其幽默的语言和巧妙的剧情深得观众的喜爱。美剧翻译版本多种多样,质量参差不齐。翻译不当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了解甚至造成观众的误解
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被广为传颂,已逾八十多年。关于这部不朽之作,评论界达成两点共识:其一,它广泛适合于各历史时期的读者品味,其表现模式和探讨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海外享有盛誉。因此,饮食文化的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饮食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种重要性在学术界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