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记通常记录的是作者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一般是不公开的,因而所记录的内容相对来说是真实可信的,所以,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晚清时期,非常流行写日记,目前存世的日记材料也非常多。以我们选择的晚清湘籍名人日记为例:王阎运的《湘绮楼日记》历时近半个世纪,共计250万字,《曾国藩全集·日记》共计163万字,《郭嵩焘日记》有235万字之多,《曾纪泽日记》共计154万字,皮锡瑞的《师伏堂日记》共计104万字,其它还有《杨度日记》、《李兴锐日记》、王之春的《使西日记》等,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既然礼无处不在,那么记录日常生活的日记,必定会涉及到礼制礼俗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晚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礼制礼俗也有了发展变化:一方面,古礼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古礼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同时也有一些古礼缺失。整体上看,古礼虽有发展,但已趋于式微。所以关注这一时期的礼制礼俗发展状况显得十分必要。考虑到材料的丰富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了湖南籍的曾国藩、曾纪泽、郭嵩焘、王闿运、皮锡瑞、杨度、李兴锐、王之春等八位名人的日记为素材,探讨日记中所记各类礼典的施行情况,总结出晚清礼制礼俗的特征。祭礼是五礼之首,我们收集到的日记材料中,祭祀之礼非常丰富,祭祀的范围很广,天神、地神、人神无一不在祭祀之列。郊祭、祈谷、雩祀等祭天之礼是帝王不敢怠慢的礼典。社稷、城隍、土神等地神也理应得到祭祀。在人神之祭中,民间祭祖之礼十分丰富。另外,祭孔已升为大祀,文昌帝君升入中祀。丧礼为古代凶礼之一,包括从死到葬、再到居丧祭奠以及服丧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礼仪制度。丧礼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帝王的丧礼称之为“国丧”,不仅宫廷内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而且,全国上下也要为之服丧。民间丧葬仪制规模较小,但仪节并不简略,主要仪程有:属纩、初哭、报丧、吊丧、含殓、成服、朝夕哭奠、出殡、路祭,以及葬后举行的虞祭、卒哭、祔祭、小祥、大祥、樟祭等,整个丧葬仪程非常繁琐。晚清婚礼的仪制继续沿用我国古代婚礼的“六礼”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不过有些名称有所改变,也增加了一些仪注,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女子笄礼通常和婚礼在一起举行,成人仪式变为婚礼的一个仪节。晚清婚礼仪程似有简化之势,但婚礼风气日趋奢华。值得一提是关于离婚的规定,允许夫妻不和而离婚,离婚后给女方补偿金。朝礼分为大朝礼和常朝礼两类,另外,与朝礼相关的其他礼仪有登极礼、垂帘仪、亲政仪和册封仪等。外交礼是从古代宾礼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接受了一些国际外交礼仪。军礼主要有阅军、祭祀、抚恤等,其中阅军礼中增加了检阅火炮等新式武器的内容。为了庆祝生命的诞生和延续而特别举行的诞辰礼,也比较丰富,从出生一直到去世,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方式。晚清学礼主要有释奠礼、释菜礼、送学、入学礼、视学礼、经筵仪、考试仪以及鹿鸣宴等。不过,晚清末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与之相关的科举礼仪制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最后,文中还简要提及了日食月食救护之礼,宴饮之礼,开印封印之礼,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制度等。通过对晚清湘籍名人日记中各类礼典的梳理,我们可以粗略概括出晚清礼制礼俗的特征:首先,承继古礼,并有所发展和完善;其次,为古礼加入了新的内容;再次,因为年代久远和世风日下,造成了一些古礼不明,礼仪生疏;最后,晚清礼制礼俗有奢华和功利的倾向。其实,礼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十分重要,构建和谐社会,仍然需要礼仪规范。要客观地看待礼和运用礼,使它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