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增长,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政策、市场结构和司法环境等外部因素,或股权结构、企业内部薪酬差距、高管职业经历等内部因素,对内部控制这一因素虽然也有研究,但大多是基于内部控制质量这一正面角度,对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情况的研究较为有限。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分为“内部控制促进论”和“内部控制悖论”。“内部控制促进论”是指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促进作用,而“内部控制悖论”则认为内部控制强调的制度性与企业创新所需的灵活性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反而会抑制企业创新。事实上,技术创新活动从想法的产生,到创新的投入,到之后的研发过程,直到最后成果的市场投放,整个过程的运行都基本依托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而企业内部控制也逐渐得到企业的重视,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更是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开始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在2012年强制要求A股主板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相关信息。
  本文从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这一动态视角出发,选择2009至2017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当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会对其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结论整体上从反面视角支持了内部控制促进论;(2)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得到修复后,其技术创新水平会得到提高,这一结论整体上从动态视角支持了内部控制促进论;(3)通过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类研究发现相较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强;(4)在根据企业研发投入将样本分为高研发强度组和低研发强度组后,发现相较于高研发强度组,低研发强度组中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大,说明在创新活动并不活跃的企业中内部控制促进论更加成立。
  本文研究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均有较大意义。在理论层面,本文充实了内部控制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在实践层面,本文的研究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所需考虑的因素提供了经验证据。
其他文献
从2010年春开始,团购已经在国内走过3年多时间,历经兴起、膨胀、白热化竞争直至再次数量回落而规模翻番的平稳期。团购在中国也从单一的独立团购网站,增加至电商网站内的团购频道、复合型团购交易平台等新型业态。团800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团购市场成交额为358.8亿元,较2012年增长67.7%,净增144.9亿元;参团人数6.04亿人次,较2012年增长32.5%,净增1.48亿人次;在售团单
学位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企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我国当前综合国力虽已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企业仍然面临着资本过剩、产能过剩、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态局面,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不仅要争夺外部战略性资源,也要注重培养内部战略资源,而人力资本是企业重要的内部战略性资源,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对企业保持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股权结构的合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