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在大量的文献调研基础上,针对海外河油田海1块注水矛盾加剧,常规水驱效果逐渐变差,油井多表现为产液低、含水高的问题开展研究。首次建立了弱凝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海1块现场应用弱凝胶体系配方进行室内实验评价研究,确定弱凝胶体系的配方稳定性良好,具有很好的抗温性、地层适应性、抗剪切性、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通过分析,弱凝胶强度主要取决于聚合物浓度和交联剂浓度,但并不是越大越好,其各自受到施工条件、注入条件、反应速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开展弱凝胶的检测评价方法和优化决策技术研究,得到最终决策结果:海1区块目前实施弱凝胶调驱的10口井的选井是合理的。利用软件设计出海1块10口注水井注入凝胶的总量为402442m3。预测10口井总增油量为42378.8t。探讨了弱凝胶注入过程中的调控技术,填砂管并联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应选择含水70%左右的区块实施弱凝胶调驱。弱凝胶强度也是影响调驱效果的重要因素。弱凝胶的配方应该是动态的、可调的,在现场配注过程中,若注入压力一直较低,应增加聚合物浓度。弱注入压力增加较快,应适当降低注入浓度。在弱凝胶调驱应用实践中,爬坡压力应该控制在6MPa以下,以保障后续正常注水生产。根据海1块油藏特征,设计制作了平面模型进行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填砂模型和刻蚀模型直观图分析弱凝胶调驱机理,结合文献调研得出弱凝胶的主要调驱机理有弱凝胶选择性进入大孔道;弱凝胶使液流改向;弱凝胶通过狭窄孔喉驱油,残余油聚并形成油墙;弱凝胶粘弹性负压吸油。通过实验研究,弱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具有可以大幅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渗透率,而对束缚水条件下的油相渗透率影响较小。通过纳米微球驱油和表面活性剂驱油两种驱油方式对弱凝胶调驱后的驱油方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1块弱凝胶调驱后,采用纳米微球体系,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9.63%-10.72%;使用表面活性剂/碱复合驱油体系,可使采收率进一步提高13.61%-18.32%。通过该论文研究,对于改善海外河油田弱凝胶调驱效果,实现油田长期稳产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