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界面交互设计中的认知平衡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p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时代下新技术所带来的人机交互模式的发展,与移动社交相伴而生的更加自由随意的交往方式,让我们开始更多地聚焦于界面设计如何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并开始关注认知心理对用户界面操作过程的用户行为的影响。用户界面操作过程所伴随的认知活动符合认知发展理论的两原则,并体现出同化与顺应的适应平衡,与群体成员间的知识同一,即用户界面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用户会通过指令操作完成对其的改造,与此同时会对界面给予的反馈信息完成自我记忆存储图式的完善。   用户界面体验过程中,在来自界面元素或使用情境的刺激因素的刺激下,与用户界面操作相关的认知平衡的发生。该认知平衡发生在两个层面:感知系统--信息加工过程中所激活的与信息组织,识别相关的记忆图式与所感知的信息内容的之间的匹配;图式系统--感知系统平衡发生时所产生的感知内容彼此联系形成的过程性图式与被激活的预想过程图式的匹配。该认知平衡的发生模式因意识的参与与否显示不同的信息加工流程:其中无意识的认知平衡发生主要体现在用户对外部设备的直觉式操作或手势动作;意识控制的认知平衡多发生在新手用户的界面元素的感知,以及完成最终目标的活动所伴随的思维过程。用户在界面体验过程中希望操作行为能够尽可能的无意识状态,并且可以短时间内感知界面新元素的内容以及上下文情境,即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以及能够了解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完成的任务对于最终目标的意义与作用。用户界面体验过程的认知平衡是在界面设计项目实施的递进式流程中实现的:挖掘用户需求(发现问题的过程,该过程使用典型用户角色建模的方式),即认知平衡发生的关键点;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对应的产品功能需求;确定用户的最终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同时确定目标实现的用户活动相关的信息内容归类,以及用户过程操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预设(依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即意识控制的平衡发生时的认知作用机制);用户界面交互细节的设计(该过程提出认知平衡发生时的信息加工方式影响下设计师应该注意到几点原则),即实现界面的“自解释性”,并通过积极的交互设计实现自然用户界面为用户带来的直觉操作体验。   人的社会性使人们期望归属于群体,并在群体组织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互联网是人民的交往模式更加丰富化,自由化,并使得“小世界”的群体组织模式更容易成为可能。网络社交群体组织结构包含联系紧密的小型群体,与关系疏松的大型群体,并存在部分活跃分子扮演着连接各个小型群体的大使角色。网络社交群体的形成需要具备可信服的承诺,有效性的互动,以及可认同的约定。群体自稳定性可以帮助其抵御外界的侵扰,而作为虚拟世界的群体阻止其主要威胁还是来自于成员的情绪因素。社交平台为群体成员完成有效性的互动提供了工具,而若要最终实现群体认知平衡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成员的内在动机,以及高效率的交互式记忆的形成因素。
其他文献
中日古典园林是中日古典建筑文化中特殊一个文化载体,是中日最早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理论的倡导者。它们既包含有形的物质构筑要素,就是现代人所认为的三维
期刊
现代社会城市建设在不断的飞速发展,城市建筑也在不断的更新过滤,历经多年的诸多标志性建筑因不能满足现代需要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标志性建筑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拥有博大
艺术是想象性的创造活动,艺术家是这一活动的主导者。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艺术家始终在场,其作为在场的主体的行迹随处可见,并以自我表现的方式固化于作品之中,或隐或显。沃尔夫冈
期刊
学位
本论文针对中国当代艺术“似曾相识”为代表的文化个性缺失现象,重点从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两种“错位”文化语境间的交流出发,分析作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