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刻画汉唐时期和现代中医“肝窍理论”。2.比较汉唐时期和现代中医“肝窍理论”的区别。3.破除现代中医虚构的“肝窍理论”观念史。方法采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考察汉唐时期和现代医学著作中肝、目概念的对象及肝与木的概念间关系。构建汉唐时期和现代中医理论“肝窍理论”的理论体系。比较两个时期“肝窍理论”的不同。并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从新审视两个时期“肝窍理论”。结论1.从整体史的角度看,《内经》奠定了现代中医“肝窍理论”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历史的虚构”。2.汉唐时期肝与木的关系是“目——木——肝”,即肝与目直接性相关,都从属于五行的“木”。汉唐时期“肝窍理论”体系是在经络为中心,针灸治疗为核心的诊疗体系中,受术数理论的哲学思想影响,通过“天人相应”、“同气相求”,以“目——木——肝”为核心基础构建的目疾诊治体系,其核心诊治思维是“肝、目属木”。3.现代中医理论肝与目的关系是“目——辨证论治——肝”,即肝与目并非直接相关。现代中医“肝窍理论”体系是在脏腑为中心,药物治疗为核心的诊疗体系中,受“辨证论治”、西医等现代中医理论影响下以“目——辨证论治——肝”为核心基础构建的眼病诊治体系。其核心的诊治思维是“目的辨证论治”。4.从理论构建的角度看,汉唐时期和现代中医“肝窍理论”存在明显的话语场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肝对象的不同。第二,目对象的不同。第三,肝与目概念间关系的不同。第四,主流治疗手段不同。第五,诊治思维的不同。5.从理论构建的角度分析,造成汉唐时期和现代中医“肝窍理论”存在明显的话语场变化的原因是:第一,汉唐时期与现代诊疗体系不同。第二,现代科技进步促使眼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进步。第三,实证主义造成肝窍理论的理论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