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复方活性物质基础及抗炎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f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屏风复方源于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组成,方中用药较少、药味间作用明确,是中医扶正固本的经典方剂。大量研究证明玉屏风汤剂在抗炎症、提高免疫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玉屏风汤剂还存在争议,药效物质不清晰,仅仅对药理作用及机制有初步认知。因此,在依赖飞速发展的药学、分析化学等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玉屏风复方为研究对象,利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平台,借鉴代谢组学研究思路,研究大鼠口服给药后的入血成分体内整体药动学特征及其代谢模式,并探究其作用于巨噬细胞类二十烷酸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探讨提供新的方法及思路。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搭建亲水色谱/反相二维液相色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平台,初步鉴定及分析玉屏风汤剂黄芪药材中化学成分17种,白术药材中7种成分,防风类药材12种化合物,针对其主要成分进行质谱碎片裂解规律研究,为玉屏风复方活性物质基础的阐述提供科学依据。(2)建立了大鼠灌胃玉屏风汤剂主要成分混合标品后血浆样品中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检测方法,成功应用于大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考察了黄芪甲苷、白术内酯II、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亥茅酚苷等七种玉屏风复方主要成分入血后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并根据药动曲线下积分面积,自定义权重系数,进行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研究,对复方整体药物代谢作用进行解释。(3)以炎症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UPLC-3Q-MS细胞中类二十烷酸代谢物提取及检测平台,通过多维统计分析方法,探索玉屏风主要成分加药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代谢差异,证实黄芪药材中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防风药材中亥茅酚苷,均对炎症巨噬细胞类二十烷酸代谢有显著影响。推测HQ、MR、HM通过影响M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中环氧酶及脂氧合酶表达,促使PEG2及LTB4下调,发挥抗炎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分析温度对大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患者817例。无发病日定义为当天无STEMI发病例数,发病日定义为当天有STEMI发病例数。当天
通过加强高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让青年学生自觉践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社会的人才。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每天都会有包含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大量文本数据产生。使用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自动的语言分析和文本处理,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高速发展。然而,要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就必须将语言的基本成分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学表示。上下文相关的词表示方法的提出解决了传统预训练静态词向量表示无法解决的“一词多义”问题,能够刻画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表义变化和其中复杂的语法、语义信息。与传统预训练
离子-分子碰撞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过程,是星际空间、大气电离层、燃烧火焰和等离子体中的物质演化的关键步骤之一,其碰撞截面远大于中性原子-分子反应的碰撞截面。然而,相
黑臭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溶解氧低、氧化还原电位低、低透明度、氨氮高等特点,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有很多,处理方法一般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方法处理黑臭水体费用高,且工程量大,化学方法处理黑臭水体费用高,且会存在二次污染的危害,生物法主要通过微生物菌剂处理黑臭水、改善水体黑臭,成本相对较低、治理实施方法较为简单,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采取用生物法治理黑臭水体
目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以气道重构和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气道重构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人
目的探讨继发性尿崩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1992~2010年间治疗的11例继发性尿崩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疗效评价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
目的:通过对比柔筋正脊手法与常规药物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确定柔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优势,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则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柔筋正脊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颈复康颗粒及艾司唑仑片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 d为一疗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复杂网络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国际互联网和WWW本身的蓬勃发展,而且是人们发现我们自身就生活在一个有着各种网络的社会中间。虽然网络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