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链条上的一环,是一种活态流传的民间文化。它们大多依附于农业社会,中国广大农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对黟县民间手工艺的寻访,我们发现,一些民间手工艺走上了艺术收藏和批量生产之路,如徽州三雕、徽州三酥等,而另一些则亟需抢救,或者说记录,如曾经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修鞋、竹编、制犁等,在来势汹汹的消费社会中,正不可挽回地走向没落,往日辉煌精湛的技艺,也在一点点化为历史的灰烬。手工艺者来自徽州乡土,曾经,许多人以此为生。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他们亦顺时而变,对于手工艺,或是选择坚守,或是选择放弃,这个痛苦的抉择过程,也是农村这种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凋敝过程。传统视角下的民间手工艺保护已经不能解决当前手工艺所处的困境,这迫使我们换个视角,把民间手工艺纳入到文化系统中,从传播学角度去思考如何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统民间手工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包括体系内的纵向传播(内部的自我传承)和体系外的横向传播(外部介入的被动传播),各有其传播属性和特点。而现在,手工艺内部的纵向传播大部分遇阻,必须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来强行支撑纵向传播,所以本论文希望能同时尝试以创新形式向体系外传承。本论文从民间手工艺本身属性入手,厘清其与民间艺术、民俗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便明晰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接着分析其在当代存在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经济价值三个现代价值,证实其在当代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论文还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视角全面观察民间手工艺,对于传统民间手工艺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不应该只是手艺或遗产本身,还应包含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并以对黟县地区民间手工艺的调研为例,梳理了当地民间手工艺的现状。通过对民间手工艺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双重维度的整体剖析,明确民间手工艺的文化时空系统架构。基于“黟县百工”项目对黟县民间手工艺的普查调研,从对民间手工艺的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伦理的一一考察,试图勾勒黟县民间手工艺的传播现状。论文从民间手工艺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强调、手艺人的心理因素以及大众传播的伦理问题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民间手工艺的传播困境。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民间手工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传播环境的变化对手工艺的传承起着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的兴起对手工艺的传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肯定了传承人的地位,保护了其利益,另一方面却是不利于民间文化的共享。社会的变化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谋生的手段,手艺人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使手工艺的传承陷入尴尬的局面,依文化传播理论之见,文化传承愈是久远、愈是稳固,那么要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就愈是不会顺畅。大众传播的出现把民间手工艺重新带回公众视野,但运作不当或忽视了传播伦理的传播行为对民间手工艺亦是一种伤害。所以,民间手工艺的凋敝不仅仅只是因为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侵吞了手工艺市场,手工艺传承的无力和败退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共同造成的。紧接着在传播困境讨论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应的、符合黟县当地实际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播策略。虽然各地通过商业旅游来发展传统手工艺搞得风风火火,但应该看到的是民间手工艺的商业化导致了手工艺品的粗制滥造、失却特色,实际上是加速了民间手工艺的消亡。从符号学来看,民间手工艺参与到文化产业链中,这种民间文化的符号化生产在作为产品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符号文化的原生态意义。除了这条道路,其实我们能采取的策略还有很多方面,笔者总结了四个方向:将本土化的手工艺适当植入学校的素质基础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也能传承民间手工艺;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手工艺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务必要利用好这些新媒体;培育手工艺的民间是手工艺活态传承的避难所,民间手工艺的保护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参与;对于民间手工艺,一成不变不是保护,墨守成规无利于传播,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变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希冀本文为黟县民间手工艺探索出合适的活化再生之路,为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为建设美好乡村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