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关节镜被大量开展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但由于疗效的不确切性目前仍具有争议。因其具备“微创”的优势,到目前为止仍然未被完全否定。实践及文献表明关节镜用于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较中晚期更满意。本文对接受关节镜治疗的早期病例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因素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研究影响关节镜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2月于我院接受关节镜治疗的膝骨关节炎病例,经筛选,共有252例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膝关节疼痛并影响日常生活就诊,经过抗炎镇痛等保守治疗无效。根据其疼痛症状持续时间,下肢力线是否正常,Kellgren-Lawrence分级及术前磁共振(MR)影像学表现是否具有软骨下骨水肿制定了筛选标准。通过术前询问病史获得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及有无绞锁症状。术前体格检查结果记录的指标包括:压痛点及体重指数,并再次确认绞锁情况。术前影像学(膝关节MR、膝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及双下肢全长正位片)表现记录的因素包括: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半月板情况及关节内游离体,并排除伴有软骨下水肿及力线改变的病例。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评价膝关节疼痛情况及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情况。根据术中镜下探查记录软骨损伤情况及病变累及关节间室个数,并明确半月板损伤情况及是否存在游离体。术后执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方案,并于术后一年再次评价患膝VAS评分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后与术前Lysholm评分差值大于0认为治疗有效,反之视为无效。采用Chi-square(?2)检验分析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线性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与疗效间关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的疗效独立相关因素。检验结果提示:性别(?2=1.826,P=0.177)及累及间室(?2=0.099,P=1.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2=47.244,P=0.000)、压痛点(?2=41.731,P=0.000)、K-L分级(?2=35.483,P=0.000)、半月板破裂(?2=103.5,P=0.000)、游离体(?2=11.664,P=0.003)、关节绞锁(?2=17.153,P=0.000)、症状持续时间(?2=11.395,P=0.001)、Outerbridge分级(?2=52.663,P=0.000)、BMI(?2=5.722,P=0.016)及术前VAS评分(?2=12.387,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术后与术前Lysholm评分之差d值为因变量,年龄、BMI及术前VAS评分为自变量作线性相关统计推断,结果提示三者均与疗效无线性相关。以d值为因变量,术后与术前VAS评分之差为自变量作线性相关统计推断,结果示二者存在线性相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高(OR=0.338,P=0.026)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K-L分级低(OR=4.537,P=0.000)、半月板有破裂(OR=5.773,P=0.000)、有绞锁症状(OR=2.527,P=0.024)、存在压痛点(OR=4.830,P=0.000)、体重指数(BMI)低(OR=2.394,P=0.034)及Outerbridge分级低(OR=3.292,P=0.006)是影响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结果:有效159例,无效93例;分别占总数的63.1%及36.9%。单因素分析Chi-square结论:早期膝骨关节炎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与术后疗效有关,这些因素包括体格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及关节镜下表现。其中高龄(尤其高于60岁)预后较差,而K-L分级Ⅰ级、合并半月板破裂、游离体、压痛点及Outerbridge分级Ⅰ-Ⅱ级预后满意。术前仔细评估患者以上各因素,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病例予以试行关节镜下探查清理联合微骨折术可提高关节镜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整体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