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冻区无砟高速铁路线路冻胀引起的轨道变形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路基冻胀导致轨道几何尺寸发生变化(称为轨道变形),降低了线路平顺性,甚至构成列车运行安全隐患。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季节性冻土地区,每年存在明显的冻胀和融沉现象,而高速铁路对轨道不平顺要求极高,因此,针对运营高速铁路,掌握路基冻胀过程中轨道变形随温度变化的过程,不仅能够为铁路工务部门管控季冻区域内轨道几何尺寸变化提供依据,也能够大大降低行车安全隐患。本文针对无砟高速铁路,利用综合检测列车数据、气温数据和13处路基冻胀监测数据,以每处路基冻胀为对象,研究了路基冻胀量和轨道变形的关系,确定了轨道变形的梯形变化过程,并对梯形变化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得到的轨道变形的梯形过程,量化了路基冻结深度和冻胀量的关系,建立了路基冻胀处轨道变形随温度变化的梯形函数关系,基于贝叶斯变点识别方法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提出了估计梯形函数中参数的方法。将建立的梯形函数关系和参数估计方法应用到HSR-A高速铁路上,利用3年的数据分析了估计出的轨道变形随温度的梯形关系和轨道变形预测值的误差。结果显示:轨道变形与温度间的梯形函数关系与实际变化过程相符,在没有维修作业的情况下,用y=x拟合轨道变形预测值和实际值的p值远小于0.05。这表明:建立的梯形函数关系是有效的,估计梯形函数中参数的方法是可靠的。对轨道变形随温度变化的梯形函数关系中的系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由于K均值聚类算法受初始解影响较大,本文利用基于粒子群的K均值聚类算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该算法通过加入粒子群算法,使得聚类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根据得到的聚类结果,进一步表明了本文所建立的轨道变形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必须是以每处路基冻胀为对象。图38幅,表3张,参考文献66篇。
其他文献
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为了满足更好的航空发动机推进能力需求,对发动机涡轮叶片降温散热效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涡轮叶片的表面热障层逐渐被隔热性能更好的二氧化锆复合材料所替代。但由于二氧化锆本身耐热性好,硬度高,无法通过传统的加工方法实现叶片表面热障层上气膜孔加工。放电辅助化学加工(Spark Assisted Chemical Engraving,SACE)是一种潜在的实现气膜孔无损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新型智库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任务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令枪打响,再到"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被赋予里程碑式的意义,习近平同志"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的宏伟擘画,正逐步成为现实。
期刊
光电吊舱是军用飞机侦察、识别和瞄准目标的重要部件,为防止外界的水蒸气、灰尘等杂质进入其内部,需要对其转轴施加动密封。通常光电吊舱轴系的动密封方式是采用橡胶圈密封,但这种方式存在摩擦力矩大、转动精度低和密封性能差等问题。磁性液体旋转密封是一种具有零泄漏、寿命长和可靠性高等优点的动密封,适用于光电吊舱转轴密封。针对磁性液体旋转密封在低温工况下摩擦力矩大等问题,本文进行了理论、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主要工
四旋翼飞行器因具有成本低、操作灵活、易于维护、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特性,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四旋翼飞行器系统本身的欠驱动、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为其控制器设计带来了挑战。本文在研究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四旋翼飞行器集群的控制问题与容错控制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建立两种常见构型的四旋翼飞行器非线性数学模型基础上,设计鲁棒自适应控制器来处理模型不确定以及
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是集现代通信、控制、计算机与传统铁道信号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是保障列车安全与高效运行的关键。CBTC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商用信息化组件,使其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加剧。信息安全态势评估(Information Security Situation Assessment,ISSA)技术能够量化评估CB
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中应用了大量网络化和信息化组件,使系统面临严重的信息安全风险。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能够及时发现攻击行为,提高CBTC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现有的CBTC系统入侵检测研究忽略了入侵检测系统自身的安全与可信问题,一旦入侵检测系统遭到攻击,将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轨道交通中利用动力电池研发更节能和环保的新型混合动力列车成为趋势。柴电混合动力列车是改造传统内燃机车的方案之一,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优化控制柴油发电机组与电池的功率分配,对比传统内燃机车可提高燃油效率,因此运行成本更低,有更优的经济性。为了优化柴电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系统策略,本论文首先建立了柴电混合动力列车的整车模型,其中主要包含列
轴箱轴承作为高速动车组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疲劳可靠性对列车安全稳定运行来说十分重要。同时国内复杂恶劣的运行环境对其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的评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轴承内部的动态载荷分布是轴承最重要的运行参数之一,更是从轴承服役条件到疲劳寿命评估的关键力学参量。因此,获取轴箱轴承内部动态载荷分布对轴箱轴承疲劳可靠性的准确评估来说意义重大。本文以某型高速列车轴箱轴承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一种基于应变检测的实
由于高速铁路具有安全、快速、便捷、舒适的优势,其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运营里程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路网也逐渐复杂,瓶颈区段逐渐增多。瓶颈区段的通过能力对路网运输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利用现有的铁路基础设施提升线路的通过能力,是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提升铁路通过能力和运输灵活性的挑战,国内外学者提出列车编队运行(或称“虚拟编组”)的概念,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列车编队运行时,通过无线通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路网效应开始显现,以此带来高速铁路客流持续增长,瓶颈区段对网络能力的限制作用愈发突出。从宏观层面实现瓶颈区段能力疏解,是网络化运营的根本保障,对提升网络通过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高速铁路复杂网络为背景,进行铁路乘客出行多路径选择与分配研究,着眼于瓶颈区段疏解与旅客服务能力提升,构建企业-乘客双准则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包括服务路径阻抗函数设计、合理服务路径备选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