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当然师资要先行。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我国高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导向。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提升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地位,这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努力,但最全面、最系统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还是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高师教育。当前我国高师教育的思想观念、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甚至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高师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还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型师资的需要,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且“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高师院校只有加强和依靠其教育科研,才能丰富、完善、发展高师教育理论,才能提高高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全面改善高师的师资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研究型师资),才能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把握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主要缺陷及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并探讨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改进对策及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围绕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展开,从理性定位上入手,于现状剖析处立足,在未来发展中升华。除序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者内在联系的角度对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概念作出了基本界定,明确了高师教育科研的历史使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师教育科研的依赖:专业离不开科学,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专业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学、教师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完善教育科学体系、发展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发展教师专业素质都离不开高师教育科研。第二部分,首先引用从高师教育科研现状的问卷调查和高师学报发表教育科研论文情况的抽样统计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和相关文字资料,剖析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存在的一些主要缺陷,然后进一步阐明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缺陷对教师专业化的消极影响。本文认为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主要存在研究主体缺失(显性缺失与隐性缺失)、研究客体错位(脱离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目的偏差<WP=5>(学术性目的与实践性目的顾此失彼、个人功利目的严重)、研究过程失范(课题选择、时间安排、方法选用等随意性大)、研究成果荒废(理论成果重复低水准、应用成果乏力低效)等缺陷,而高师教育科研的这种尴尬现状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制约教育科学的改造和发展,使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论基础薄弱;制约高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培养专业化的保障系统乏力;制约未来教师的科研素质提高,使教师素质专业化的实践过程受阻。第三部分,首先针对我国高师教育科研的主要缺陷,在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然后展望了我国高师教育科研在改进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促进。本文提出通过完善高师教育科研管理(涉及思想观念、机构队伍、计划制度、课题成果管理等)、强化高师教改实践研究(加强高师教改的立项研究与常规研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拓展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构建高师-中小学联合、平等合作、彼此促进)等举措来改进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从而实现高师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化的有力促进:完善教育学科体系、发展教育专业理论,为教师专业化夯实理论基础;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专业化师资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塑造教师专业形象,为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扫除障碍、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