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贲门癌是指发生于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线之上1厘米至其下2厘米的病变,以腺癌为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受到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由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包括腹腔镜全胃切除术(LTG)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LPG)在内的根治性切除仍是贲门癌的标准治疗程序。通常胃肠外科医生的决定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分期和剩余胃的体积。LTG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更长的无肿瘤切缘和更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术。LPG的优势在于淋巴清扫的范围更小和对远端胃部的保留,这意味着LPG对淋巴结和胃的操作少,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而且LPG鼓励食物经过残胃和十二指肠,有助于术后的营养吸收。但LPG伴有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从而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千秋,尚未达成共识[1-3]。如何在根治性手术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整合国内外高质量的RCT,通过meta分析大数据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肠梗阻、术后5年生存率等结局指标,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以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5年生存率、吻合口狭窄、肠梗阻为结局指标,系统评价腹腔镜贲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进展期贲门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词设为贲门癌、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等。将自由词与主题词相互组合设为检索方式。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知网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截止至2019年9月)。使用Cochrane风险偏移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加权均数差(WMD)用于分析连续变量,比值比(OR)用于分析二分类资料,并计算各效应量的估计值及95%可信区间(CI)。采用I2检验法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用于评估异质性的潜在来源。敏感性分析来评估单个研究对整体评估的影响。绘制漏斗图评估发表偏移。结果共16篇文献纳入该研究,累计1726例病例,腹腔镜全胃切除组858例,腹腔镜近端胃切除组8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腹腔镜贲门癌切除术中,LTG与LPG相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下降(OR=0.23,95%CI:0.11~0.49,P<0.05);LTG 5年生存率增加(OR=1.73,95%CI:1.33~2.25,P<0.05);两组在吻合口瘘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CI:0.39~1.25,P>0.05);两组在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OR=0.61,95%CI:0.30~1.25,P>0.05);两组在肠梗阻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OR=0.95,95%CI:0.51~1.76,P>0.05)。依据漏斗图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风险小:散点大都分布于漏斗内且在纵轴两侧呈对称分布。结论根据现有证据对于腹腔镜贲门癌的治疗,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的发生率相当,而对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5年生存率显示出优势,全胃切除术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