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方法的金属材料疲劳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x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材料的疲劳问题是指在外荷载反复作用下金属材料内部发生的性能变化。作为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失效模式,金属材料的疲劳问题一直受到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材料与结构越来越多的处于多物理场、极端环境等工作条件下。传统的经验化疲劳性能预测方法对于新材料与新环境是否适用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框架下,利用能量方法结合断裂力学、细观力学对疲劳裂纹萌生、扩展和寿命预测进行理论探讨;将这一理论方法延伸至蠕变领域,开发了蠕变应变预测模型。同时结合试验研究,对于极端环境下Sn-Ag-Cu焊点的疲劳寿命进行测试与研究;最后利用Sn-Ag-Cu焊点的试验数据辅以传统金属材料的试验数据对前期的理论进行验证。首先将疲劳相变理论与细观力学结合,通过考虑疲劳裂纹萌生过程中的位错偶极子增殖与运动机制,建立疲劳裂纹萌生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体系。利用疲劳裂纹萌生时体系自由能处于最大状态的条件,通过理论推导获取疲劳裂纹萌生预测模型。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疲劳裂纹扩展阶段,通过建立宏观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动态能量平衡关系推导裂纹扩展率预测模型。为了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提出了一个表示驱动裂纹扩展的能量参数。随后结合试验数据研究了该参数与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进而将其应用于裂纹扩展率的预测中。与试验结果和传统模型的比较可以发现,新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疲劳裂纹扩展率。针对航天条件下可能遇到的超低温环境,设计试验,讨论时效温度对电子封装中SAC305焊点的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对于焊点可能存在的服役环境温度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试验。从-196℃(月球夜间温度)到190℃(接近SAC305焊料的熔点)分组进行温度时效试验。然后对时效处理后的焊点进行单轴拉伸与低周疲劳试验。为了处理试验结果,在传统Weibull分布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时效温度的影响分别修正了Weibull模型用以分析SAC305材料单轴拉伸强度和低周疲劳寿命的统计分布。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经过不同温度24小时时效处理后,SAC305焊点在室温时效获得了最大拉伸强度。经过不同温度72小时时效处理后,SAC305焊点在超低温时效处理下获得了最大拉伸强度与最大疲劳寿命。在超低温下经过不同时效时间的低周疲劳试验表明,SAC305焊点在时效时间为72小时获得的疲劳寿命最大,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SAC305焊点的疲劳寿命逐渐降低。显微组织分析表明,SAC305焊点的拉伸塑性与材料中的Ag3Sn的含量有关,Ag3Sn含量过高可能引起脆性断裂。同时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SAC305焊点中Cu6Sn5的体积逐渐增大。最后通过分析不同时效温度下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获取其与时效温度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对拉伸断口与疲劳断口的分析归纳出SAC305焊点从超低温时效到高温时效过程中的拉伸断裂模式,即从完全脆性断裂到延性断裂的过程。对于不同条件下SAC305焊点的时效试验颠覆了传统对于超低温下材料失效的认知,即超低温不一定完全不利于材料性能的发挥。在原始K-T图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考虑不规则小裂纹扩展阶段对K-T图的影响提出了对等效初始缺陷的修正计算模型。修正后的计算模型更为保守,可以避免利用等效初始缺陷预测疲劳寿命过大的问题。随后,利用一种基于净截面应变能的裂纹扩展率预测模型推导新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主要优势是通过将不同机制的裂纹萌生阶段统一考虑在等效初始缺陷中,避免了积分初始值难以确定的问题,简化对于疲劳寿命的预测难度。与不同金属材料的试验数据(光滑试件、缺口试件、腐蚀试件、细观处理试件)对比显示,该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不同试验条件下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材料的疲劳损伤过程在热力学理论框架下可以认为是一个伴随着熵增的不可逆热力学过程。利用经典的损伤势理论可以构建一般塑性损伤过程中的损伤率微分方程。进而结合玻尔兹曼熵增理论建立熵的损伤微分关系。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中,损伤的量化都是通过对材料属性参数劣化的度量得到的,而材料属性的劣化通常对应着内部细观结构的演化。热力学熵的概念与之相似,都是对材料微观的表现。通过将两种损伤模型结合,得到固体力学中熵增率的计算模型。随后将其用于疲劳领域,得到了新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设计不同时效时间与应变幅值的疲劳试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随后研究了蠕变过程中熵增率与归一化蠕变时间的关系。发现在蠕变过程中,所研究的不同金属材料的熵增率均保持相同的变化关系。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经验化公式来表现蠕变过程中熵增率的变化。最后基于这一关系开发蠕变应变预测模型。与大量金属材料试验数据的比较显示,该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蠕变应变。
其他文献
羽绒服作为冬季常见的防寒保暖衣物,其保暖性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羽绒服的保暖性受服装材料和结构、环境条件和穿着方式等多因素影响。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填充量、运动状态和温度等因素对服装保暖性的影响,但是模拟冬季羽绒服真实的穿着环境,系统地分析环境温度、风速和服装搭配等多方面对羽绒服保暖性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阐明不同环境对羽绒服保暖性的影响对科学研究领域和实际生产选购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人工气候
学位
在传统的纺织行业与电子、计算机、生物、材料、艺术等行业交叉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下,智能纺织品这一新时代的产物诞生了。在智能纺织品中,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一个讨论热点。随着多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化,我们日常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传感器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一个重要部件,其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效率。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是组成传感器逻辑电路
学位
学位
微纳米流动系统因其高效、经济等优势在国防、环境监测、制药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微型传感器、化学分析、DNA分析和测序、药物输送等。在微纳米流动中,由于流动特征尺度的减小导致界面滑移现象对流动产生显著的影响。为能准确描述微纳米尺度下的液体流动并降低微纳米通道中的流动阻力,需要掌握界面滑移的一般规律及其机理。基于此,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开展了界面滑移以及流场特性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
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利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实现能源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型能源,以风能、太阳能和氢燃料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应用存在输出功率不稳定的缺点,迫切需要宽范围输入的DC/DC变换器来改善输出特性,因此适用于宽输入电压范围的高效DC/DC变换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LLC谐振变
铋基钙钛矿弛豫铁电陶瓷具有优异的介电、铁电和压电性能并且通过掺杂还能进一步提升其电学特性。然而,目前的铋基钙钛矿陶瓷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应变和储能性能未得到明显改善,各电性能参数对温度较为敏感,铁电陶瓷的弛豫过程和应变机理尚不清晰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择以Bi0.5Na0.5TiO3(BNT),BiFeO3(BFO)为代表的铋基钙钛矿铁电陶瓷为基体材料,BNT具有铁电性能佳、应变系数高的
高熵合金摒弃了以单一元素为基体的合金设计理念,是一种以多种主要元素为特点、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的新型金属结构材料。相稳定性和强韧化是发展高强高韧高熵合金面临的首要基础科学问题。当前对高熵合金相稳定性的理解主要集中于多主元固溶体的相选择规律,而单相高熵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尚不明确。针对高熵合金强韧化的研究也多局限于复制传统合金的强韧化手段,对高熵合金本身强韧化机制的理解仍有待深入。本文以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