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我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使得我国成为全世界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碳交易市场是强制减排政策下,基于人为设计的碳配额交易机制所形成的市场。碳市场的建立使碳排放权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减排效率高的企业可出售碳配额获利,而减排效率低的企业则需要购入碳配额以履行强制减排义务。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从欧盟的EU ETS逐渐走向全世界,强有力的支撑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碳金融已经成为金融服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碳排放权的商品化、市场化会在促进企业减排的同时,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推动力,提供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的新途径。碳配额不仅是履约企业拥有的碳资产,更是履约标的,因此具有独特的价格行为。履约企业与碳市场中的投资者有着不同的交易地位和交易策略。虽然投资者只能通过碳价变动获利,但长期持有碳配额本质上为企业的减排投资提供了融资支持。然而,结合历史经验,无论是欧洲的EU ETS还是中国的各个试点地区都曾多次出现碳价的异常变动,如,欧洲的EU ETS经历过三次碳价暴跌,重庆碳市场自2014年6月19日正式启动至2016年7月21日仅有29个交易日存在交易,且成交均价已由30.74元/吨下跌到10元/吨。湖北碳市场在2016年7月15日连续三个交易日碳价达到跌幅限制。这些市场异象不利于碳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在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之前需要解答如下问题:中国的碳市场是否鼓励价值投资?个人投资者在碳交易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投资者的交易间隔与心理预期如何影响价格行为?基于Zipf方法模拟不同交易间隔和预期收益阈值下碳配额的价格行为表明,中国的试点碳市场存在价格失灵问题,无法有效的进行价值投资,却鼓励频繁交易,其投机氛围较为浓厚。为此,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时应充分考虑“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着力构建动态配额供给机制、引导价格预期,并通过逐步提高拍卖配发碳配额的比例,加快碳配额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功能,正确的认识到碳市场中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保护交易主体的权益,为市场注入更多的信心,以更好地激励企业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