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与和谐社会目标的能否实现,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信息化社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两难选择。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索在继续保持城市吸纳劳动力的速度和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出发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满足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的情况下,要有效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在坚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的同时,探索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职业转移,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就地吸收农民进入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部门,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