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不断推进,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良好态势。在此期间,中国首批开放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带,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便从东南沿海开始起步,珠江三角洲异军突起,一度超过了环渤海区域、取代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初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南京等6个沿江港口城市,尤其江苏等地开发园区的先后崛起及“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浦东开放开发模式”的形成,使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扶摇直上,如日中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地处环渤海区域的北京、天津一直是中国的重要的工业基地,基础设施极其雄厚,交通十分便利,首都向周围的辐射能力强,经济发展速度相当迅猛。90年代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1世纪初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举措。同时,随着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和调控区域经济权利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的目标,而区域竞争则是各级政府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项挑战。区域发展的本质在竞争中拥有比较优势并不断的构造竞争优势,因而区域竞争、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并以基础竞争力为支撑,通过基础竞争力、服务竞争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思考,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区域竞争的本质、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区域竞争力的分类、区域竞争力的构成及区域竞争力的实质,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客观赋权法及对应分析法,通过评价和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中部各省区域竞争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提升中部各省区域竞争力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第1章是导论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对区域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从而拟订全文分析框架,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预期创新点 第2章是区域经济理论演化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该部分主要阐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均衡发展战略及其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实践、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包括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