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亲和性的哲学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历史发展演变中良好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质,探究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渊源,提出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是以人们的感觉、知觉和习惯性认识为基础,以场所与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为纽带的一种城市空间。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案例对比分析等方法,以现代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分析目前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系统的解析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探索其系统建构的模式和方法。通过对东、西方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发展演变历程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场所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与人们之间建立一种独特的关系,这种关系来源于人们对场所环境和城市历史的尊重,人们不断的认知、保护和改造场所,场所又不断的顺应人们的需要,吸引人们前往、逗留,场所与人之间好似存在一种永恒的亲近关系,我们称之为亲和性关系,即一种可持续的相互影响关系。场所的亲和性品质来源于人们对于场所的不断认知、保护和改造,规划设计就成为一个场所能否成为亲和性场所的关键,传统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由于过度的放大了经验的作用,放大的主观臆断思维往往成为人们创造建筑奇迹的工具,但往往造成规划设计初衷与使用后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至于出现大量的失落空间。因此,本文提出亲和性公共游憩空间的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人性化空间,通过对其内涵维度、特征谱系、空间意象、评价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等的系统分析,本文系统而详尽的对亲和性公共游憩空间进行解析,从而为亲和性空间的系统化构建创建基础。在系统解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系统化构建的框架,创建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运作模式和规划设计方法。全过程公众参与虽然经常会被提起,但作为营造亲和性空间的关键之一,在我国目前仍停留于表面,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将全过程公众参与渗透到创建运作模式和规划设计方法之中,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亲和性空间的基本框架。在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建构的论述中,首先,通过对以往构建模式的简要梳理分析,整合了三种以公众参与为支撑的开发模式,对比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指出不同阶段和适用目标宜采用的模式,从而从源头开始确立场所亲和性品质构建的框架。其次,结合武汉、广州等较为成熟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国内已有的亲和性公共游憩空间营造的规划思路和方法,并重点以临沂市为核心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提炼出临沂市在创建“宜居水城”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思路和方法的运用,凝练出具有多元亲和关系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在于人的需求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把握总体格局,从制度的层面确立规划的方法,将游憩真正融入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同时,综合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借鉴景观生态学的技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建构公共游憩空间规划技术体系。其三,本文以临沂人民广场为例进行较为深入的案例分析,强调使用后评价(POE)在构建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长效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将POE纳入制度轨道,不仅能作为理论研究的工具,而且可成为指导实践的武器,从而使这一方法由理念真正走向实践,从表面走向深入。通过对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解析与建构,本文试图建立一种更为系统的构建框架,从而为今后更为微观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基础的参考平台,也为实际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与借鉴,从而能够在城市不断膨胀的现实中创建更多受人欢迎的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