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榕春早和福鼎大白茶的田间形态观察、鳞叶、鱼叶、芽下一二三叶、不同地区的成熟叶片和花粉进行显微解剖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对榕春早做成不同茶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榕春早为小乔木,树姿直立,小叶种,叶片着生状态为稍上斜或上斜,椭圆形,绿色,叶脉7~8对,叶面平,叶基近圆形,叶尖钝尖,叶缘微波或波,叶身内折,叶质硬,叶齿密,但深度浅。花萼绿色,无茸毛,萼片5~6枚,花冠直径2.7~3.2 cm,花朵白色,质地中,花瓣大多为7枚,子房有茸毛,花柱1.5~1.6 cm,柱头3裂,裂位中,雌蕊高,果实三角形,直径2.5 cm,果皮厚度0.1 cm,种子半球形,棕色,直径1.3 cm,百粒重75.2 g。(2)榕春早、福鼎大白的鳞叶外表面有角质层,上下表皮的细胞皆是扁平的板状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下表皮上有气孔。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栅栏组织的细胞呈圆柱形,排列紧密,空隙较小,有1~2层,厚度为64.8μm。海绵组织的细胞呈不规则圆形,细胞间隙较小,叶肉中有硬化细胞,呈骨状。榕春早、福鼎大白的鱼叶下表皮皆具表皮毛。榕春早、福鼎大白的鱼叶下表皮的细胞皆是扁平的板状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叶肉细胞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呈细长圆柱形,有1~2层,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稀疏。叶肉细胞中硬化细胞的形状为骨状。在扫描电镜下,榕春早和福鼎大白的鱼叶上下表皮皆有蜡质和角质;下表皮皆具皮毛,毛较稀;气孔器分化基本完全。上表皮皆不具表皮毛和气孔器。(3)榕春早和福鼎大白芽下第一叶的叶肉没有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肉中优骨状的硬化细胞。芽下第二叶的叶肉已经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松散,细胞间隙大。芽下第三叶的叶肉分化已经趋于完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明显,栅栏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有2~3层,海绵组织的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较大。叶肉中有骨状硬化细胞。(4)不同地区榕春早和福鼎大白的叶片解剖结构的栅栏组织一般是2~3层,细胞为圆柱形,排列紧密,石细胞形态为骨状。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但榕春早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的比值大于福鼎大白,因此得出榕春早的抗寒性和抗旱性大于福鼎大白。扫描电镜下,榕春早的上表皮表面纹饰为覆瓦状,表面上有突起蜿蜒的脊,覆瓦状纹饰之间有凹点。福鼎大白的上表皮为覆瓦状大纹饰,每一个覆瓦纹饰之间界限清晰,有凹点,有突起的脊,且不具表皮附属物。两者下表皮的气孔有两种类型:正常气孔和异型气孔(即腺鳞),气孔周围的纹饰为小回旋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脊。两者下表皮皆具具表皮毛和气孔。(5)榕春早的花粉粒大小为中型,一般为近扁球形,极轴平均长为49.5~51.8μm,赤道轴平均长为30.9~31.8μm,平均轴长40.2~41.6μm,极轴长/赤道轴长为1.60~1.66;极面观的轮廓为三裂近圆形,萌发孔具3孔沟,孔沟的形状为长方形,纵向;孔沟的边缘不平,末端尖,沟壁上具颗粒,沟在极区不汇合;沟间距平均距离为22.8~26.7μm,两孔末平均距离为7.4~10.1μm。花粉壁上具有雕纹,拟网状,网眼形状不规则,网脊表面近光滑。福鼎大白的花粉粒为近扁球形,极轴平均长为47.0~51.1μm,赤道轴平均长为31.6~32.8μm,平均轴长39.7~41.6μm,极轴长/赤道轴长为1.51~1.59;极面观的轮廓为三裂近圆形或近三角形;萌发孔具3孔沟,孔沟的形状为近椭圆形,纵向;孔沟的边缘较平,沟在极区不汇合,将花粉分为三个明显的沟间区和沟界极区,具沟膜,膜上有颗粒或颗粒不明显;沟间距平均距离为23.2~24.8μm,两孔末平均距离为9.2~11.3μm。花粉壁雕纹显著,拟网状,网脊表面近光滑。(6)榕春早早春采制扁形茶,形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好,可加工扁形,香气有一定程度的品种香,温度升高,也同样能产生栗香,滋味特点是浓但微带苦,回甘,汤色嫩绿亮,叶底嫩绿微黄,主脉明显。夏季采制红茶,外形尚紧色泽乌润,金毫稀少,香气具甜香,也有类似枣香型,滋味浓强度较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稍平展。试制的乌龙茶样品有卷曲形和条形,总体看香气清纯,浓郁度不及茗科1号,滋味有滑爽感,但余味不明显。由于批量加工有限,还难于判定是否为乌龙茶适制性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