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交由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写进这份《纲要》之中。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中原的发展与开放蓄势待发,如何让中原腹地走向国际,为国际所了解,吸引国外投资,这就需要把中原通过翻译介绍出去。首先,此项目翻译的是河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内容可以让外国更清楚地了解中原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由此给中原发展带来契机;其次,通过解决此次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总结出很多翻译类似材料的方法;另外,此项实践报告所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讨可以用来相互学习。目前国内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已经出现,但是为数不多,且研究的范畴广而不精。有些单总结了特色词汇的翻译,句子的翻译,而没有总结这些语言现象并得出翻译方法。本文首先对这些政府公文中的难点,即中国常用表达方式,包括词语层面,句子层面和文体特点层面的做了总结,而后通过实际解决这些问题,总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最后归纳出功能对等理论对此类翻译的指导作用。奈达认为,一般意义上翻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分析、转移和重组(analysis, transfer, andreconstruct),即首先分析原作语言的信息,将其剖析成结构上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转移,然后再重新组织成正常的译作语言。分析阶段包括三个方面,即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语义单位的外延意义以及语法结构和语义单位的内涵值。在整个“十二五”规划纲要翻译的过程中,回想一下,都包含了这几个阶段:分析原文,把所理解的内容转换为译语,最后重整句子或段落篇章的结构,以达到语言流畅,风格统一。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比如在材料中经常出现的汉语的四字格,非常的简洁、整齐,含义又丰富,而在转换成英语时,要想既在内容上传达准确又兼顾形式,有时无法做到。而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一般情况下所采用的策略是意译,即可以舍弃形式,但涵义必须表达清楚。这种处理方法即体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要使译文在译语读者中产生原文在源语读者中所具有的功能。经过总结与反思,政府公文这类文本中的表达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它们属于信息型的,而同时又严谨,整齐,在翻译时如果能以奈达的对等理论作指导,在以后遇到困难时,就会更容易、更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