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肿瘤模型大鼠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NOD/SCID小鼠体内进行造血及体液免疫功能重建的作用。
方法:培养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株Karpas-299,将其植入SD大鼠,建立人肿瘤大鼠模型,然后从肿瘤大鼠骨髓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筛选CD34+造血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入经环磷酰胺处理的NOD/SCID小鼠体内,动态监测小鼠造血和体液免疫功能重建情况,1、2、3、4周分批处死存活的小鼠,取其肝脏、脾脏、肾脏及外周血细胞,分别进行外周血变化、体液免疫分析和大鼠特异性基因的检测。
结果:以107个/ml/只肿瘤细胞连续注射入SD大鼠,可出现肿瘤组织,将造血干细胞移植1周后,小鼠外周血象恢复到正常水平。移植4周后,在小鼠外周血中可检测到大鼠源性造血细胞,大鼠特异PRKDC基因序列,小鼠IgG在移植后一周,开始恢复,并持续在较高水平,移植后分别在移植鼠肝脏、脾脏、肾脏检测IgA、IgM,发现在移植后一周的脾脏,变化的值最大,随着时间推移,到第四周仍持续在较高水平,且明显高于空白组,移植对照组未检出有,移植后,我们也分别检测大鼠细胞因子IL-1、IL-2、IL-3、IL-6,同样,在移植后一周的脾脏中,变化的最快,也出现的最早,并且直到第四周,细胞因子仍持续在较高水平,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移植对照组未见检出。
结论:1、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株KARPAS-299可以在体外培养后植入SD大鼠建立肿瘤模型;2、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可以恢复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3、大鼠的造血干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后重建的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及抗体等首先迁移至脾脏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