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Embospher微球联合碘化油化疗乳剂与常规碘化油乳剂在肝癌TACE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因原发性肝癌(PCL)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从首次行TACE开始,平均随访6个月。根据TACE术中是否使用Embospher微球,分为微球组(EM-TACE)和常规组(c-TACE)。根据入组标准,使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HBs Ag、巴塞罗那临床分期(BCLC)、肿瘤大小、数目、血供及边界情况等方面均衡一致。比较两组患者多次TACE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肝功能和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根据m RECIST标准评价首次及末次TACE术后4-6周肝癌的局部控制情况。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85例,EM-TACE组40例,c-TACE组45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接受2-4次TACE治疗,首次TACE治疗时,79例的患者实现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3%(79/85);多次治疗过程中,术后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肝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EM-TACE组累计接受132次TACE治疗,人均3.3次,术后累计发热62例次,腹痛48例次,恶心或呕吐37例次;c-TACE组,分别为151次,3.4次,71例次、52例次、43例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首次TACE术后1-7天复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CB)有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末次TACE术后4-6周肝功能各主要指标与术前一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首次TACE术前与末次TACE术后4-6周,两组AFP均明显下降,且EM-TACE组下降程度较明显。首次TACE术后4-6周,复查上腹部增强CT或MRI,根据m RECIST标准评价肿瘤控制情况,EM-TACE组,CR、PR、SD、PD的患者计数分别为2例、20例、16例、2例,有效率(CR+PR)55.0%,获益率(CR+PR+SD)95.0%;c-TACE组,分别为0例、15例、26例、4例,有效率为33.33%,获益率91.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TACE术后1个月,EM-TACE组,CR、PR、SD、PD分别为1例、18例、17例、4例,有效率47.5%,获益率90%;c-TACE组,分别为0例、12例、25例、8例,26.67%,82.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mbospher微球联合碘油化疗乳剂治疗中期肝癌,患者耐受性可,安全可行,与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肿瘤局部控制率优于常规碘化油化疗栓塞。TACE操作时,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技术,靶向性栓塞效果更好,而且也能减轻正常肝组织损伤。肝癌预后与BCLC分期、肿瘤大小、数目、Child分级等因素有关,此外患者的规律复查及随访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