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酵鱼类食品的品质与其在发酵、成熟过程中脂肪的水解、氧化密切相关。鱼肉中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再经氧化生成醛、酮、醇、酸、酯等是形成发酵鱼特征风味的基础。工业化生产采用人工接种发酵代替自然发酵,不仅能缩短发酵周期,还有利于发酵过程的控制。人工接入的菌种中一般含有乳酸菌,乳酸菌在短时间内快速产酸虽然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但pH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例如产脂肪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鱼类食品的品质与其在发酵、成熟过程中脂肪的水解、氧化密切相关。鱼肉中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再经氧化生成醛、酮、醇、酸、酯等是形成发酵鱼特征风味的基础。工业化生产采用人工接种发酵代替自然发酵,不仅能缩短发酵周期,还有利于发酵过程的控制。人工接入的菌种中一般含有乳酸菌,乳酸菌在短时间内快速产酸虽然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但pH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例如产脂肪酶微生物,因此人工接种生产的产品风味往往不及传统自然发酵。本研究拟通过添加外源脂肪酶适度提升脂肪的水解水平,改变脂肪的水解、氧化进程,进而达到改善发酵鱼产品色泽、风味、质构的目的。本研究以新鲜鲢鱼为主要原料,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145)、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135)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31)为混合发酵剂(1:1:1),发酵期间加入外源脂肪酶制作发酵鲢鱼产品,研究外源脂肪酶对发酵鲢鱼品质的影响,确定外源脂肪酶的适宜添加量和添加时间;探究外源脂肪酶在发酵鲢鱼加工过程中对脂质水解、氧化的影响;评价外源脂肪酶对发酵鲢鱼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发酵温度、脂肪酶加入量、脂肪酶加入时间和成熟时间对发酵鲢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鲢鱼块接入发酵剂在20℃下发酵27 h后,加入0.04%(以鱼肉质量计)的外源脂肪酶(22000 U),继续在20 ℃下发酵45 h,然后经冲洗、烘干(30 ℃,3 h)、成熟(15 ℃,5 d)得到最终产品。与未加酶产品相比,加酶后,发酵鲢鱼的游离脂肪酸、p H发生较大改变,产品的色、香、味均有明显改善。2.研究鲢鱼发酵及成熟过程中外源脂肪酶对脂质水解、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阶段,与未加外源脂肪酶组相比,加酶组鱼肉的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和磷脂酶活力显著提升,其中中性脂肪酶的增加幅度最大,但对脂肪氧合酶影响不明显;外源脂肪酶可促进鱼肉中脂肪和磷脂的水解,影响脂肪的氧化。成熟阶段,与未加酶组相比,加酶组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和磷脂酶活力提升效果不显著,但加入外源脂肪酶仍对脂肪和磷脂的水解及脂肪酸的氧化有促进作用,脂肪氧合酶活力亦受到显著抑制。3.分析发酵鲢鱼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发酵结束后加酶组与未加酶组均检出了醇类、烃类、酸类、醛类、酯类,未加酶组未检测出酮类物质,两组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出现差异。成熟结束后加酶组和未加酶组特征香气组分基本一致,但加酶组总挥发性成分含量高于未加酶组。外源脂肪酶提高了发酵鲢鱼产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综上,在发酵鲢鱼加工过程中添加外源脂肪酶可有效改善产品品质。脂肪酶的加入改变了脂肪的水解、氧化进程,影响了产品的风味、色泽、质构等。本研究为发酵鲢鱼的工业化生产及品质改善提供了理论数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草鱼鱼肉蛋白进行水解、糖基化,得到一种兼具抗氧化性的糖类抗冻剂,并对该抗冻剂进行抗氧化性评价以及提高冻藏草鱼鱼糜稳定性的研究。1、为研制出一种草鱼鱼肉水解复合酶,实验首先测得草鱼(1200±200 g)鱼肉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盐溶性性蛋白含量∶不溶性蛋白含量比为30.58%∶59.70%∶9.72%,即得到草鱼鱼肉蛋白水解复合酶比例3:6:1。以DPPH清除率为指标,对提
绵羊痒螨(Psoroptes ovis)是各种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皮肤表面的主要寄生虫,以兔、绵羊和水牛为常见宿主,患病动物表现出皮肤炎症、瘙痒及结痂等临床症状,造成饲料转化率下降、产毛量降低等,甚至造成死亡,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尽早诊断所有患病动物是防控痒螨病的前提,但现有结痂镜检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对早期和隐形感染病例极易漏检,因此,急需开发痒螨病的早期诊断方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
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又称猪丁型冠状病毒或猪德尔塔冠状病毒,于2012年首次报道于中国香港,随后在全球不断蔓延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威胁。由于PDCoV感染猪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猪胃肠道疾病相似,从而使得临床诊断变得复杂。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PDCoV诊断方法极为重要。本试验利用原核表达纯化的PDCoV 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出了5株抗N
大麦(Hordeum Vulgare.L)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同时磷营养影响着大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尽管土壤有机磷种类丰富,但能被大麦吸收利用的有机磷却十分有限,同时,环境中的磷浓度对大麦的发育、产量等产生影响。因此,找出合适的土壤有机磷种类及有机磷浓度对大麦的磷营养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除外界环境的影响外,大麦自身的基因型差异也是其土壤有机磷利用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以野生大麦
锌是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在维持动物生长发育和肠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氧化锌是锌在饲料中常见的添加方式,不同形式氧化锌对动物作用效果不同。本试验探究日粮中添加饲料级氧化锌、纳米氧化锌和包被氧化锌对肉兔生长性能、消化生理和组织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比较不同形式氧化锌对肉兔生长的作用效果以及可能作用方式,为氧化锌在肉兔上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组,氧化锌的添加形式和添加水平分
植物乳杆菌是一类具有多种益生功能的重要益生菌,纤溶酶可以溶解血栓中纤维蛋白,是治疗血栓性疾病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出产纤溶酶的植物乳杆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纤溶酶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豆豉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出一株产高活性纤溶酶的乳酸菌,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益生特性,对其所产纤溶酶酶学特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脱脂乳平板初筛从豆豉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到
贵金属铑(Rh)基和铱(Ir)基纳米材料由于它们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有机催化和电化学催化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研究表明,通过设计合成不同形貌的Rh基和Ir基纳米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催化性能。其中使用有机物小分子辅助不同形貌Rh基和Ir基纳米材料合成就是近年纳米材料合成一个重要的策略。本论文在小分子膦酸辅助下合成一系列特殊形貌的Rh和Ir纳米材料,研究膦酸分子的功能,调查其在有机催化和电催化等方面
鞣酸蛋白是单宁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其生物活性成分单宁酸具有改善肠道健康、缓解动物腹泻的潜在作用。本研究旨在对一种新型的鞣酸蛋白产品在断奶仔猪上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进行评价,并初步探讨其缓解仔猪腹泻的可能机制,为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鞣酸蛋白在断奶仔猪上的有效性评价及其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选用180头(28±1 d)平均初始体重为7.77±0.17 kg的“杜×长×大”(D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的一项重要服务,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云存储不仅有效降低了用户的本地存储空间,而且还为用户提供了充足的存储资源。然而,一方面,当存储的数据受到频繁的访问操作时,数据与服务器的地址序列之间的关系将被暴露,导致用户的访问模式暴露,泄漏隐私数据。同时,现存的不经意随机存取结构,存在驱逐操作繁复、存储空间利用率低、计算开销偏大等问题。另一方面,现存的大部分不经意随
为了探究植物乳杆菌生物膜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本试验以筛选自泡菜中的植物乳杆菌RS66CD为试验菌株,从Na+、Mn2+、Ca2+、Mg2+和Fe3+五种金属离子中筛选出对植物乳杆菌RS66CD生物膜形成促进效果最显著的金属离子,确定生物膜形成的最适条件;通过RNA-seq技术(Illumina测序)进行有参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与浮游细胞相比的差异基因,通过转录组学揭示植物乳杆菌生